研讨会现场
中教全媒体 4月26日 张晓攀 沈阳报道
为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创新,4月26日,由中教全媒体主办、中知通远格子达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国内知名教育专家、高等院校教学教务工作管理者、教育技术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分享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果和经验,探讨数智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次研讨会由辽宁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广月主持。东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春风和中教全媒体副总经理王安然分别致辞。
辽宁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刘广月
东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春风致辞指出,2024年,东北大学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行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一是提高站位,锚定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战略方向。学校坚持守正创新,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战略需求。及时跟进布局谋划,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打造智能+、+智能模式。二是抢抓先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变革。东北大学主动适应新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要求,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加行动的战略部署,推动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三是面向未来,助推辽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辽宁省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辽宁省人工智能现代产业推进会上,成立了辽宁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形成一校牵头、多校共建、企业赋能的协作机制,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为全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提供了辽宁范式。
东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刘春风
中教全媒体副总经理王安然致辞指出,中教全媒体团队深耕教育媒体行业多年,是教育领域的专业媒体,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中教全媒体通过专业媒体报道、新媒体运营、行业大会、专业论坛、联盟建设、学术研究、案例征集、成果评选、基地建设、杂志运营等多种形式,系统性、持续性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媒体服务。她指出,本次在东北大学召开的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是全国巡回的系列活动,旨在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共同分享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果和经验。
中教全媒体副总经理 王安然
研讨会报告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围绕“AI重塑未来课堂形态”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包括教育环境数字化、课程教学个性化、学校治理精准化,培养更具价值理念、数字素养、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时代新人。他介绍了AI重塑未来课堂形态具体路径。一是AI赋能精准学习,“AI+课堂”将从依靠经验转向依靠数据,在精准作业、数字画像和知识图谱的支持下,差异化推送学习资源,个性化定制学习方案,实现精准学习。二是AI赋能流程再造。人工智能融入课堂,关键不是支撑传统课堂,赋能教师讲学生听,关键是打破传统教学结构,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实现课堂形态重塑。三是AI赋能场景重构,过去,学习场景如同“教育工厂”,未来,学习场景就是“学习村落”,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提供精准的学习支持,开展主动的个性化学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
东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机械学院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朱立达围绕“数智驱动人才培养体系变革 创新引领卓越人才能力跃升”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卓越工程人才能力培养要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数字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由“重知识”到“强能力”转变。卓越工程人才能力培养要突出“五个强化”,一是强化专业核心知识,注重“两性一度”,加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强化科技前沿知识,将科技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三是强化人工智能知识,构建由基础层、专业层、拓展层阶梯式课程群。四是强化跨学科交叉知识,加强国家急需领域专业交叉融合。五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比重,加强挑战课题训练。他介绍了东北大学数智驱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一是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重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数智赋能培养体系,创新引领培养质量,以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东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机械学院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 朱立达
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高克宁围绕“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做了主题报告。他重点介绍了数据驱动的“学-践-用”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与评价模式实践。在学层面,以混合式教学探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混合式教学场景下的探究迭代式问题导向的教学应用流程包括问题理解、问题建模、模块结构等。在实践层面,利用在线实践平台夯实学生编程能力。依据“强化程序基础,促进创新融合”的指导原则,建立“练-赛-擂”实践模式,持续促进程序设计实践能力提升。围绕程序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程序设计的思想、语法、技术和算法四条主线设计能力培养体系,完整覆盖“学-评-馈”全过程教学循环,构成教学-评价-反馈-改进的循环迭代,持续促进程序设计实践能力。在用层面,依托高阶课程,拓展数据分析与专业应用能力。他介绍了数据驱动的教学改进,包括题目质量评估、代码相似检测、代码生成模型的应用等。
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 高克宁
中知通远格子达教育产品线总监郝丽丽围绕“从传统抽检到AI智检:论文质量管理的智能升级”做了主题报告。她介绍,中知通远自2008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专注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 ,十余年深耕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在产品化发展的过程中创立了自主品牌“格子达”、“格质评”等多个品牌 ,致力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积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更加健康、有序的学术环境贡献力量。她介绍,格子达AI质检以抽检通源算法为技术支撑,能够规避抽检风险,从初筛到批阅再到评审,环环相扣,全流程质控。在学生端以AI贯穿赋能论文全周期,护航论文质量。在教师端从“查重-格式-内容-评阅”多维减负,专注核心指导。在院校端从“单点抽检”升级为“全链路风控”,保障质量闭环。
中知通远格子达教育产品线总监 郝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高明峰围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智能化,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思考判断能力、实践能力,根据技术发展形势调整学科专业分布、提高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深化人工智能与教、学、管、评、研等场景融合。他重点介绍了辽宁师范大学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主要举措。一是持续升级数智化教学环境,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夯实智慧化条件建设,建设智慧教室和教师教育综合实训中心等。二是持续推进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大力推进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引进了超星“一平三端”和学堂在线一体化平台,全面推进智慧化教学,同时着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以教学评一体化推进智慧化教学。
辽宁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高明峰
研讨会现场进行了人工智能应用教学实践最新探索的交流讨论。本次研讨会达成以下三点重要共识:一是深化技术融合,推动教育范式变革。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超越工具层面,正深刻重塑课堂形态与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构建协同机制,完善实践路径。高校、企业与研究机构应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伦理治理”三位一体的协作体系。 三是聚焦核心能力,培养未来人才。高等教育需以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实践为核心,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本次研讨会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了合作交流平台,展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广阔前景。未来,各方将携手推进技术迭代与教育创新,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系列活动链接
现场报道|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讨会于11月23日在广州成功召开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