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演讲 | 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孙建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思政实践—绿色课程传递红色能量
作者:    浏览:13123
11月14日,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第二届)暨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2020年会在北京盛大召开。本次大会聚焦“疫情后慕课创新发展”,全面展现我国抗击疫情慕课建设、管理与应用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深入研讨疫情后基于慕课的教育教学理念革新与行动变革。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浙江省“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特等奖获得者孙建强就主题“‘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思政实践:绿色课程传递红色能量”展开交流。

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浙江省“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特等奖获得者孙建强

现场精彩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孙建强。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关于这一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的一些工作,以及我们的一些思考。主要的内容,第一个是关于我们这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的一些实践,第二个就是题目里面的课程思政的一些实践和一些思考。第三个是关于一些使命愿景方面的思考。

首先向大家汇报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首先介绍一下这门课,我们这个课是在99年设立,当时叫环境保护概论,到2012年叫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在这一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写入到党章,那时候我们觉得在未来生态文明一定是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我们有必要把它纳入到课程里面来。多年过去以后,我们发现当时的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在2018年开始试点混合式教学,在19年的时候获得了浙江省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的特等奖,2020年获得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教学目标是传播理念、传授知识、传递责任、工程认证,在认证12个指标点里面,我们可以支撑它其中三个,分别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工程与社会,职业道德里面的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教学模式我们采用的是线上线下+大班小班这样的模式,线上就是我们的慕课平台,线上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这样一个模式。具体来说,在第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是一个线下的大班教学,我们把学生转入到线上教学的阶段,大概在3-4周以后,学生要经历8次的小班研讨课,每个班里面学生只有25个学生。计分规则,采用的是混合式教学的上限,线上线下分别是五五开。

下面介绍线上课程的教学,我们采用的是自己自建的课程资源,资源是校内学生放在浙江省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面。2019年我们申报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也是通过浙江省平台的支撑,同时我们省内的所有学生的学习记录,我们都可以把它传到浙江省终身学习银行里面去保存。在省外,在校生我们主要通过平台,省外社会学院通过中国大学慕课这个平台。

线上课程内容分15个大章,形式包括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行动建议、专题讨论、实景参观。讲到实景参观,我们希望通过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我们带着镜头把课堂搬到了户外,把实景搬进课程。我们想这个也是在慕课时代我们才可以做的工作,比如我们为了给学生讲西溪湿地,城市的生态规划这样一个专题,我自己带着一个手机,上到热气球上面,在上面录了十分钟的视频,一边讲解风景,一边把它传上去。为了给学生讲污染去哪了,我们专门去了污水处理厂,去感受污染处理的设施。

下面介绍一下线下教学的工作,我们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团队,有39人团队,教授、年轻老师搭配都是非常完美的。线上教学安排的课程是8次研讨课,这8次都是模块化的,有专门的专题。专题展开的时候,一般都是在线上课程开展2-3周以后,会有一个时间差。线上小班研讨课第一个要做的是衔接线上课程,线上的视频都是碎片化的,带来的知识结构也是碎片化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具体的开展研讨环节的时候,我们还会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教师会参与到每个小组讨论当中,做到非常深度的参与。最近我们在研究能不能做一些线下实践课,比如做劳动教育、生态教育等等,这个只能做小范围的试点。

疫情之下,我们做了一点点教学应变,在今年2月份、3月份要开学的时候,如果一门课程没有建立慕课平台,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我们开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把25个人的小班变成12人或者13人的线上交流的小班。

在线课程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第一个是跨校区成本高的问题,第二个是受益学生数有限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平行班不够标准的问题。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平时讨论线上的学生和线下的学生能不能直接转换。因为纯粹的在线教学仍然存在着下面的这些问题,比如深度不够,牢度不够,粘度不够,难度不够,纯度不够,纯度体现在缺少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情感传递,还有缺少课程思政的传递。

线上线下混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带来一些什么好处呢。第一个就是课程的含金量是显著提升,是提质增效的效果。第二个,我们解决了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问题。第三,解决了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土木专业的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知识结构的联系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小班化可以做这样一些工作。慕课教育创新是建设混合式金课的基础。

第二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课程思政的一些实践,我本人从事十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做了八年的环境教学,课程思政,课程与思政应该是一个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的拼接。化学反应应该是一个加成反应,反应物应该是思政元素点和教学知识点的反应,反应产物应该是根植于心的向善的知识运用的能力。我们说有善必有恶,在特殊的情况下知识用在一些邪恶的方面,我们有课程思政保驾护航。催化剂就是我们的老师,催化剂的效果就取决于我们老师的课程思政的水平。反应条件有很多,小班化一定是有利于反应的。

具体到我们这门课程,我们的理念就是绿色课程传递红色能量。主要做了三个层次的工作,第一个,这门课能够讲清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个就是最好的思政元素。第二个方面,去讲述环境治理成效,增强家国情怀。比如我们讲雾霾的治理,蓝天保卫战等等,都是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国家意志,传递正能量的东西,做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第三个方面,我们会给学生很多的个人行动方面一些建议和要求,如果一门课能够落实到公民的素养教育,这是行动上面的课程思政。我们把课程思政分为九个维度,分别为生态理念、人文精神、文化自信、工程伦理、科学素养、法治精神、理想抱负、社会责任以及家国情怀,这九个维度对很多专业来说是通用的。

下面展示七个案例,在这七个案例中,四个是线上课程思政,三个是关于线下课程思政。第一个是讲述两山理论的问题,带着自拍杆去了安吉,主要从生态理念的角度去讲。第二个线上课程有一讲叫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们会讲到全球的垃圾跨国转移的问题,会用客观的事实给学生讲解,中国进口洋垃圾以后,整个世界有什么变化,我们用生动的图片展示,背后还会讲国家环保部如何控制海洋垃圾的入境,体现了法治意识的教育和传递,也是传递了家国情怀。当我们讲到巴黎协定的时候,我们就给学生展示两幅图片,主题就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第四个案例是讲垃圾去哪了,我们去了杭州最大的垃圾填埋场,看到堆积如山的画面,我们要传递给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做垃圾减量化的工作。再来介绍一个线下小班研讨会的案例,我们这一节的主题是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采用思维导图和画海报的方式,小组组合去传递法治意识和家国情怀。我们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候,就展示了一个中宣部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纪录片,其中有一集叫守住绿水青山,我们把这些关键词汇总,再把它凝聚成一些要点,让学生们在小组里面去讨论和升华。最后一个案例,我们会让学生讲生态文明与你所在专业。其中一位同学是来自计算机专业的,他设计了一个二手书的交易站,这样能够结合他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工程伦理的培养。我们发现案例元素库可以应用在整个专业层面,课程思政的维度可以很好的支撑毕业要求点,我画了一张图,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毕业要求指标点和专业课程知识点落实到具体知识点上。我们来讲课程思政目标的时候,最好能够解析到元素,最关键的核心的点就在于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在结合的时候需要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就是前面案例元素库,有了案例元素库,可以实现整个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思政。如果老师能够多讲一项与知识点有联系的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解剖,再根据元素把它归结到课程思政的维度。通过这个维度我们再实现一个闭环的支撑,这九个维度相当于是九把钥匙,去打开课程思政九个门,九个维度相当于是九个通道,去直达课程思政这条通路。如果整个专业我们都实现了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的全覆盖,就做到从课程思政转变为专业思政。

以上是关于课程思政的一点思考,最后是一点愿景、使命、情怀上面的思考。我们的课程也是很幸运能够评为国家一流课程。我们课程当面对一个教学班的时候,在我眼前的只有三十位学生,如果算上全校所有的班,有三百位学生,这是在慕课时代以前。现在我们进入到慕课时代,我必须得考虑到这门课以外可能还有三千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上社会学员,可能有三万人在学习我们的这门课,当每年有数以万人的人关注的时候,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扇窗口,我们应该做的更好更多。我们应该多做一些面向社会,面向国家的工作。在做科研的时候要做面向国家需求的科研,在做教学的时候也要做面向国家需求的教学。对于我们这门课来说,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通过生态的这门课去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去积极传递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正能量,这是一种使命,同时也是一种需求。我们要做有用的科研,也要做有用的教学。什么是有用的教学?我的理解就是很简单,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人一定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支持。

最后用一句话来与各位共勉,“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其实我们要撬起的并不是地球,要撬起的是全面深度的教学改革和质量导向的课堂革命。这个杠杆在哪里?杠杆就是一门又一门的课程,而其中国家的一流课程就是其中最长、最硬、最亮的杠杆。支点在哪里呢?教育部强有力的支撑,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点。浙江省教育厅的支撑,还有慕课平台的支撑,也是很重要的支点。浙工大的学校党委层面对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视,也是我们眼前最重要的一个支点。此时此刻,我觉得今天对我们来说,对我们诸位课程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支点就是我们的教指委和联盟,在此也是特别感谢,没有慕课,不会打开这片天。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一门课程都是老师愿意在这个杠杆后面做默默的撬动者,让我们共同行动。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003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进入产品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