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教务处处长专访 |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服务国家战略 面向未来发展 全面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作者:    浏览:14060

全媒体视角

大连理工大学建校70余年来,赓续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积极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践行“四个服务”,勇担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赢得了“学在大工”“创新在大工”的美誉。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

70载红色育人路,70载科技报国情。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发展壮大的关键锁钥是什么?大连理工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传统优势和长期发展需要,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为基本特质的大工精神,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中教全媒体: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本科教育在办学定位上有何特点?

刘志军:大连理工大学坚持“高水平、研究型、有特色、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科教育方面,学校践行“实施精英教育,培养一流人才”育人理念,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形成一流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构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成效、一流本科人才的培养成效、一流教学成果的产出成效,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一流大学的底色加深加固。

中教全媒体:学校依山傍海,办学条件优良。已形成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各校区学科如何布局的?相互怎样配合达到办学最佳效果?

刘志军:大连理工大学根据办学定位和总体发展目标,遵循国家当前发展重点和长远发展战略导向,基于现有学科和教学资源优势,规划了一校两地三区学科专业布局:凌水主校区以理工经管专业为主,发展特色人文社科专业;开发区校区重点发展与软件产业、集成电路相关的学科专业;盘锦校区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区域竞争力的特色专业。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各校区间相互促进、相互配合,总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特色日趋明显,如开发区校区获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盘锦校区在“高起点、新模式、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方针统筹推进下,实现了高质量快速发展,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办学创办了“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大连理工大学三方共建知识产权学院。

中教全媒体:“双一流”建设更强调学校的特色。学校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育人体系。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学校的综合发展和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

刘志军:关于综合发展和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大连理工大学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全校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早在2008年,学校在《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 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中即提出了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引领,依托学科优势,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2019年,学校在《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引领,把建设一流专业作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抓手,带动全校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目前,学校48个专业入选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占全校专业60%以上,24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体现了学校由特色建设带动整体发展的显著成效。

深化双创教育与产教融合,助推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中教全媒体: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培养模式有什么特点?

刘志军: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在于突出“八个强化”,即强化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强化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化数理人文社科基础、强化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强化本研衔接统筹培养、强化专业创新创业融合、强化同窗友情国际合作,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和体现大工一流大学价值内涵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中教全媒体:学校是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志军:大连理工大学面向全体、分类施教、融合学科、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应用、专业与创业一体化的“项目驱动式”课程改革,每个专业为学生开设15学分专创融合的项目式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每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科研训练项目2000余项,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素质教育;基于“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教育理念,建设了“兴趣+”创意激发平台、“课程+”能力训练平台、“项目+”创客教育平台、“产品+”创业孵化平台,构建“创意激发、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建成了功能完备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精心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多次获得大赛金银铜奖。

中教全媒体: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做了哪些调整?

刘志军:在疫情防控期间,大连理工大学及时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全面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管理,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云平台,组织创新创业项目云培育、云研讨,积极开展线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培养学生逆境思考、变危机为契机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保障双创工作不断线、不缺席。


中教全媒体: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产学研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志军: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大连理工大学作为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10所试点学校,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以20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5个辽宁省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近500个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深入推进与国际领先知名企业、全国大型企业及本区域代表性企业强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合作,实施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校企协同育人,如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建设“高端民机设计新工科人才班”,与中建八局共建“大工-中建八局卓越计划班”,与微软、英特尔等国际领先企业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基地等。

科教协同育人方面。学校持续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推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目前已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享优质师资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建成的华罗庚数学、王大珩物理、张大煜化学等基础科学班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四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

实施“同窗友情”育成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

中教全媒体:学校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新作为,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格局,在本科生国际教育上做了哪些工作?

刘志军:大连理工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际合作办学最多、国别最多、工科专业最多、类型最多的高校,现有中日、中白、中英3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和1个中美合作办学项目,化工、土木国际班,机械、材料、电子、车辆、金融外语强化班,是对日合作培养人才的桥头堡、对白俄合作培养人才的领头羊。

学校通过实施“同窗友情”育成计划,与世界一流大学“对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为此,学校专门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关于提高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在学期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水平三方面与国际合作一流大学实现“三个对接”,在培养标准、考核水平和学分设定三方面与国际合作一流大学达到“三个相同”,全面打通中外一流大学培养方案,提供中外一流高校学生“双校园”学习的条件,使中外一流大学学生通过一起学习,成为同窗挚友。

学校作为教育部公共外语教学改革首批22所试点高校之一,大力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工作方案》和工作总体目标,自2018年9月以来,面向全校非外语专业学生,开展了学制为四年,“立足专业,做精一外、提升二外、拓展三外”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工作,为国家培养一专多能、一精多会,并能服务“一带一路”和国际组织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中教全媒体:在“以我为主、开放办学”的国际化战略指引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志军:大连理工大学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不断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优良的国际化学习环境和氛围,具体举措包括:实施“同窗友情”育成计划,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华亲华留学生;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合作;实施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计划,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复合型人才;构建国际化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全面推进新工科改革建设,助力我国掌握科技竞争主动权

中教全媒体: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变革性影响,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哪些新要求?

刘志军: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变革中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主动谋划。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和科技前沿,以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为指引,开展传统工科改造、新兴学科交叉、工程人文结合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加快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中教全媒体:顺应新时代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在教学方式与管理上分别做了哪些改革?

中教全媒体:近两年,各高校纷纷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各方对此褒贬不一,您对此怎么看?大连理工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怎样的布局?

刘志军:当前,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各高校纷纷建立人工智能学院正是顺应这一发展态势。在人工智能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保障的情况下,大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对于以“智能驱动”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推进有重要意义。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精英人才,大连理工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将校内多个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进行整合,于2019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面向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工作。同年,学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是全国首批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之一。

学校将继续强化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方向的优势,并在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期望得到新的突破,通过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软件、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X”和“X+人工智能”培养模式,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国家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做出积极贡献。

中教全媒体:面向未来,学校将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发扬大工精神,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本科教育有什么规划?

刘志军:2019年,大连理工大学组织召开了五年一次的第十六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才培养能力思想大讨论,在2008年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出台实施本科精英教育36条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高教40条,出台了大工一流本科建设60条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作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学校一流本科建设的行动指南,系统设计了新时代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八项计划”,包括“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构建计划、“一流专业”提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名师”引育计划、“同窗友情”育成计划、“质量文化”建设计划,每年落实一亿元以上的专项经费保障一流本科建设的顺利实施。

大连理工大学建校70余年来,赓续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积极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践行“四个服务”,勇担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赢得了“学在大工”“创新在大工”的美誉。未来,学校将继续把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指标,通过整合研究型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科研、一流管理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更好地发挥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29528.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进入产品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