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专访 | 网梯董事长张震:用技术服务教育 助力合作院校脱颖而出
作者:    浏览:13180

全媒体视角

网梯董事长张震:“网梯是技术公司,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能够找到一条因材施教的路径,让每一个人通过互联网实现个性化学习。”

网梯董事长张震专访视频 | 中教全媒体出品

“我们为幼教、中小学、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行业提供服务,但我认为背后就是一件事情,就是能不能通过互联网服务教育、服务人。网梯希望能对教育技术领域做更深厚的分析、看清教育发展的未来,帮助更多的院校、培训机构脱颖而出,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网梯董事长张震在谈到网梯的未来发展时对记者说到。

在用技术服务教育、服务人的近二十年中,网梯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探索因材施教的路径,并帮助合作的院校、机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发展的过程中,董事长张震凭借对教育及信息技术睿智的分析和判断带领着网梯一路向前。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开启了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热潮。对于这一文件,张震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从技术的角度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继续教育发展都面临着哪些问题?网梯又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哪些探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网梯董事长张震进行了采访。

网梯董事长张震

探索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发展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的实施原则、目标任务、实施行动,该计划开启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征程。对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张震认为它是一个宣言、风向标,并表示计划文件是一个初步的、方向性的文件,未来互联网教育肯定会有更深的变革。

相对于大众对教育信息化2.0的推崇和热忱,张震则认为教育信息化2.0的方向虽然是对的,但最可能要达到目标难度偏大。究其原因,张震表示有几点:首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互联网教育而言并没有真正带来变革性的举措,现在仍是互联网教育的1.0时代。张震进一步解释道,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信息获取,第二代是信息交互,第三代是改变现有生活方式。而教育信息化2.0更多的还是强调教育信息的共享和获取,从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来看,还处于最早阶段。

其次,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提到了很多产品功能、可能发展的路径,但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历史上很多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展示现在看起来几乎都是无效的,人们基本上不太容易预测互联网未来会怎么样。对于互联网教育来说,大部分人都是短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的产品结构、路径、指标做过于清晰的描述会把未来发展约束在一个想象空间的有限范围内,这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局限性之一。

除此之外,张震认为在联网教育1.0时期过多的强调了系统、课程数量、指标,强调教育本身的东西过少。而在互联网教育2.0时期会让互联网技术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将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在教育信息化中过多的强调信息化本身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在面向教育的应用服务上是远远做得不够的,这时候是把信息化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把教育摆在了次要的位置,我认为这也是有欠缺的地方。而我们过多的强调功能、模块、指标,就远离了教育信息化的初衷——提高教育质量,每个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张震坦言,“虽然网梯是教育信息化公司,但我们不认为教育信息化靠我们就能够成功,教育信息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以老师为主、以学校为主。”

尽管过程会有曲折,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是一路向前的。张震在采访中也表示教育信息化2.0畅想未来的方向肯定是对的,但导致未来产生变革的会是很微小、很简明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应该是商业的力量。张震十分肯定商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他表示所有创新技术都来自于商业力量的推动,教育信息化未来要成功也要商业力量的介入、推动才能成功。

通过技术创新服务教育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网梯作为技术公司已经进行了近二十年的探索。在谈到网梯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业务重点时张震表示:“对网梯来说,有没有可能通过更好的技术、更好的人机交互方式、更好的内容组织方式、更好的教学组织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网梯是技术公司,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能够找到一条因材施教的路径,让每一个人通过互联网实现个性化学习。”

网梯一直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多的探索和思考。为让老师教得更好,网梯开发了教师备课系统——“课程空间”,经过五年的开发已经基本完善已正在推广和使用。张震表示,“‘课程空间’希望给老师提供一套更简便的工具,希望把教育的掌控权还给老师”。据了解,“课程空间”系统包括一套小的工具帮助老师做视频课程,一套在线备课工具帮助老师做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以及一套评估软件和工具帮助老师考核、评估学生。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网梯开发了一款图像识别产品,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能自己学习并掌握知识。张震介绍,这款产品利用拍照题库的想法,但不是像题库那样拍照就直接给答案,而是让学生先回答问题,回答不好后再告诉学生启发点、思路,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除基础学科外,网梯在艺术领域也进行了探索,音乐教育工具“音阶练琴”正在研发中并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谈到为什么会用互联网进行音乐教学时,张震表示:“我们认为音乐是最有可能用人工智能来解决的,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希望能带来一些变革,因为艺术教育对大部分家长来说是比较昂贵的,网梯希望能用这款产品降低学习成本。”对于人们普遍认为的艺术教育通过在线教育实现有一定难度的看法,张震认为:“我认为不存在越不过去的技术难度,只存在工程难度,而工程难度取决于投入资金和人力的多少。”

此外,网梯经过5年的研发开发了一只智能笔——“MPen智能笔”,一款帮助少儿学英语的工具。张震对记者表示,他希望这支笔能逐渐取代老师教的过程,并最终能实现人机交互场景,让学生通过智能小终端在传统的书中脱离老师的教学也能学会。

网梯在多年的探索后,不仅开发了多种提升教学及学习的系统和工具,还在探索做一种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综合性分析的学生数据收集系统。“我们希望得到大规模的学生学习数据,最后在某种人才培养评估模型下产生对人的综合性评价,而非一个分数。”张震谈到做这项工作的初衷时谈到。他表示,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人才评估模型越来越多,可以把综合性的数据变成一种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模型进行匹配,从而让企业选择到最适合的人才。这很难做,但很有价值。

百校千课联盟—打造为继续教育人才赋能的内容体系

教育信息化2.0对继续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张震表示,人才培养的目标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继续教育要围绕新的环境向前进化,培养适合互联网环境的人才。同时,继续教育应该服务好新时代环境下的劳动者,提升在职人员的工作能力。张震强调,继继续教育的目标应是赋能,而不是帮社会选拔人才。因此,怎么提升赋能是关键,对于继续教育而言,能够为在岗的人提升能力的课才是好课。

为了帮助继续教育做好课,网梯发起成立“百校千课联盟”并担任副理事长。张震介绍,“百校千课联盟”是基于网梯在十一年前探索的“9+1”模式成立的。“9+1”是9个学校+网梯+出版社的模式,这种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在商业上是可行的,但是离大规模的共享还有差距。于是,在“9+1”模式的基础上就有了百校千课联盟。张震表示,联盟的目标是有100个学校参与优质资源共享,并且各个行业里顶尖的出版社来配合保证输出内容能够为学生赋能。此外,联盟还有百课千校资源推广计划,希望打造的100门比较好的课程内容能够辐射到1000所学校。

相较于人们通常所知的联盟,“百校千课联盟”重要的一点是引入了商业元素。对此,张震坦言道:“我认为任何一套系统必须形成良性的商业化机制才可能做好,如果不能形成良性的商业机制,所有基于‘学雷锋’方式的公益、共享都是一厢情愿的。大部分公益的教育扶贫,初心虽好,但却在不断的摧毁被帮助单位自身的造血能力,导致越支持,被扶贫的单位情况越差的后果。所以在继续教育领域,希望通过百校千课联盟引入一套良性的商行化机制,产生为整个继续教育人才赋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服务。”

虽然很多教育从业者都不愿意谈商业,但张震一直非常肯定商业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他认为商业是真正推动变革的力量,就如同生活中的那么多便利基本上都是商业推动的。他表示,在教育领域,商业也会产生类似价值。

张震介绍,“百校千课联盟”希望能够做成一套在商业上良性运转的协作平台,通过这个协作平台产生有价值的、能够为继续教育人才赋能的内容体系和教学体系。据了解,“百校千课联盟”里有网梯这样的技术公司,有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院,还有出版社,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加入。张震希望将“百校千课联盟”最终打造成上下游协作的平台,各方共同协作,产出有价值的内容。

对于互联网教育未来的发展,张震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教育3.0是人类真正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未来会出现以互联网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围绕学生成长路径,打造一个深度融合的学习环境。张震强调,互联网教育3.0时代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学习都是基于互联网的,所以人才培养方式一定会跟现在有天壤之别。

无论未来怎么变,教育始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多年服务院校的过程中,网梯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坚持用技术服务教育。“我们为幼教、中小学、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行业提供服务,但我认为背后就是一件事情,就是能不能通过互联网服务教育、服务人。网梯希望能对教育技术领域做更深厚的分析、看清教育发展的未来,帮助更多的院校、培训机构脱颖而出,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张震在采访最后时说到。

未来就在路上,教育的未来让我们充满了想象。网梯在张震的带领下能通过技术创新为教育未来创造哪些可能,也让我们充满期待。

本文作者:中教全媒体 侯娜欣

版权声明:中教全媒体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20795.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