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明

一、本人国内外学习经历

1981年6月毕业于江苏省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1997年毕业于江苏教育(自学)学院数学教育专业。

2001年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2004年常州市第十四期校长班结业,2009年全国初中数学培训者培训班结业,2012年江苏省学科领军人物高级研修班结业,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工程结业。

二、工作简历

1981年6月至1984年8月在江苏省金坛县指前中学任教;

1984年9月至1989年8月在江苏省金坛县涑渎中学任教;

1989年9月至1994年8月在江苏省金坛市白龙荡中学任教;

1994年9月至2003年8月在江苏省华罗庚中学任教;

2003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任教;

2014年元月至今在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任教。

三、学术兼职

1.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

2.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成员;

3.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

4.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库成员;

5.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

6.江苏省常州市数字化教与学研究工作室领衔人;

7.江苏省常州市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四、所获奖励或荣誉称号

1.全国模范教师(2008.9);

2.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2003.5);

3.全国基础教育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5.6);

4.全国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园丁奖”(2006.10);

5. 全国基础教育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7.6);

6. 全国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14.10);

7. 2009年常州教育年度人物 (2010.8);

8.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数学)(2009.9);

9. 江苏省学科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2012.12);

10. 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2008.12\2010.12);

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领域突出工作

一、慕课建设与应用方面进行了大力推进

(一)率先开发全面而又系统的全国初中数学慕课课程

从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潘建明校长率领他所领衔的常州市初中自觉数学教育名师工作室24名成员和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的老师,在常州市教育局的领导下,以国家义务教育(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为指针,以苏科版初中六册数学教材为蓝本,制作了近千个微视频课程,上传在青果在线学校(http://www.qingguo.me/)平台上,开发了青果在线学校平台上的第一批全面而又系统的慕课课程,供全国的广大一线师生免费使用,受到全国众多地区师生的一致好评。其后,潘建明校长又率领团队为华师大C20慕课联盟和东北师大慕课联盟等平台建设了大批慕课资源。2013年底他被中央电教馆聘为慕课建设指导专家,相继指导帮助有关部门和学校进行慕课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他设计的微视频制作和评价标准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他还组织老师对初中数学知识难点进行了游戏学件的开发,广受学生的喜欢。

(二)大力推进慕课的应用

2013年11月起,他所开发的全面而又系统的全国初中数学慕课课程在青果在线学校上线以来,他一直大力进行慕课课程的应用和推广工作。首先以他所在的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作为常州市初中数学网络课程基地学校,进行了翻转课堂、课前预习和课后补偿学习的使用和专题研究,根据青果在线平台的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指导老师进行教学行为的调整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改进。其次通过工作室在省内外农村学校的送培送教的机会,将慕课资源、制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广大农村教师。其三,以他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在全国各地讲学的机会,将青果在线的慕课资源、微视频课程资源包的制作方法和要点等传授给广大一线教师,为他们送去慕课建设的直接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指引。特别是他十多次到江西、贵州、新疆、内蒙、广西等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进行慕课建设的指导,为促进慕课建设和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地应用

潘建明校长工作三十五年来,一直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幻灯投影时代,他带领金坛市初中数学课题组成员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片,深受各校老师们的喜爱,促进了电化教学的广泛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PPT和几何画板的广泛使用,他率先自学了几何画板和PPT制作技术,多次为校内外的老师开讲座,组织校内外教师一起开发了初中数学系列的几何画板和flash动画课件,并将其打包发给校内外的相关教研组,特别是和众多的农村学校进行资源共享。

基于潘建明校长在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的“实力”,常州市教育局让潘建明校长领衔开发了初中数学慕课课程。另外,省内的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向他请教或聘请他为顾问。这其中有常州市丽华中学的江苏省数学课程基地(项目:初中数学虚拟学习社区开发研究)、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的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项目:追求有色语文课程,涵养生命诗意成长)和常州市初中数学课程基地、常州市花园中学的江苏省数学课程基地(项目:初中数学实验课程开发研究)、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的江苏省课程基地(项目:初中数学综合实践研究)等,由于他的悉心指导,加快推进了这些学校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地应用。

潘建明校长还和老师们一起,在晚上或节假日利用青果在线学校等网络平台为学生进行义务导学活动等,大大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受到广泛好评。

2014年元月,潘建明校长协助江苏省教育报刊社策划了(在常州召开)江苏省第六届初中校长论坛,并指导了他的工作室成员许秋霞老师利用ipad和网络开了九年级数学数字化学习示范课《货比三家》,受到广泛好评;在这次论坛上他作了《用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教学变革》的讲座,受到一致好评,对促进全省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地应用影响深远。

在日常的教研活动或工作室活动中,潘校长也常常带领老师们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研,针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校际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因为有这样的基础,2015年8月江苏省“数字化团队教研”大奖赛上,由他工作室成员何丽华、谢丽、沈良琴组成的团队,获得江苏省一等奖的第一名。

2014年潘校长的论文《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学变革》获全国一等奖。

2015年9月潘建明校长被确定为中央电教馆和美国英特尔公司合作项目《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研究》开发专家和子项目的负责人,领衔开发初中数学“自适应”网络课程和平台建设等。

三、深入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为了加快推数字化教学进程,促进教与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潘建明校长领衔了常州市数字化教与学研究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有六十多名成员(不算各学校慕名而来的老师们),成员覆盖了初中学段的各个学科,包括音、体、美。每两周活动一次,活动内容有各学科慕课课程的资源开发、在线导学情况反馈与校正、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学科混合式教学课型范式创新研究等。

潘校长要求老师们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中要采用双重视角,既从学科教学来看技术,同时也从技术看学科教学,要关注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学科教学的三向融合创新,要关注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关注网络(特别是青果在线学校)学习、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等与传统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的融合。

工作室以教学创新为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的:

⑴ 教学手段创新。关注新的网络平台、硬软件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青果在线学校为基地(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建立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和网络学习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有了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手段创新,也是促进师生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手段的创新。在实体课堂教学中利用台湾的TEAM Model教学平台,实现动态呈现、拍照上传和上下推送等教学手段的创新。

⑵ 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在工作室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工作室不断进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一帮一”精准帮扶研究,进行互助反思性学习研究,进行线上线上混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建设者。工作室研究的教学新组织形式有:①个性化学习:学习笔记、标签、思维导图、学习向导、微课程资源包等;②小组学习: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区、网上聊天MSN、QQ、电子白板、学习小组、文件共享、学生个人网页、虚拟教室、博客、RSS订阅等;③统一学习:内容模块、课堂模块、工作坊、项目主题学习等。

⑶ 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工作室常将教材转变为学材,合理制定学习任务单和活动单,开展超级开放课堂,将课堂鲜活地再现在各类电子设备上,应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激发好奇心、提升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并关注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如何读学材、如何使用多媒体资源和开展线上线下自主、合作学习等。实现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方式有:游戏学件、分段达标微课程、音视频讲座、流媒体课件、补充材料联接、课程网站搜索工具等。

2014年10月,在海峡两岸数字化教研高层论坛上,潘建明校长和台湾中山大学的梁仁楷教授就自觉智慧教学进行了同台献艺,因为有一年多工作室扎实的研究,潘校长所创的“自觉课堂”教学效果受到来自全国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成果也受到台湾专家吴权威的赞赏。

2014年8月《常州教师教育》对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自觉课堂”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对混合式教与学的探索、创新和实践

近三年来,潘建明校长和他的团队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常对老师们说:“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为的是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首先工作室进行了混合式“教与学”的研究,通过加入信息元素的“混合式教学”,使传统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同步递进的大班教学,使很多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因赶不上老师进度而逐步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于放弃了学习,采用了“混合式教学”,通过互联网环境,使学生多了课前预习及课后补习的渠道,知识可以在网络上得到,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答疑解惑、变式运用和创新。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安排进度,老师更多的责任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和知识的构建,从而使课堂教育更具有启发性、开拓性。工作室还对学生的混合式学习也进行了精心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线上线下学习的混合、课前学习与课内学习的混合、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混合等,使学习的自组织学习力得到了广泛的提高。

2014年4月潘建明校长主持的项目《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自觉课堂》获常州市教育创新项目一等奖。并指导教师在《常州教师教育》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2015年6月潘校长主持的课题《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自觉课堂》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中心立项。

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和发展性研究

2013年7月潘建明校长和美国的老师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同课异构”教学PK活动,潘校长不被翻转课堂的定势范式流程所困,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中国数学教学的“变式教学”元素,让“知识技能理解”的浅层学习放在课前,将“分析、评价、创新”深层次学习放在课内,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本质”得以更好的体现,得到了美国的专家的高度赞赏,也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活动潘校长发现:“翻转课堂”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能力和提升核心素养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衍生出来的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素质教育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近二年来工作室一直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发展性研究,基于全国华师大C20慕课联盟等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平台,潘校长发现当前全国多地进行的“翻转课堂”实践中不难看出从理念到方法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理论上过于乐观,把“翻转课堂”会带来的优质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当成了必然性,同时片面地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导致“翻转课堂”难以发挥应有的优势,甚至起到了负面的作用。潘校长发现技术并不完全是有形的媒体和硬件,流程的变革也能带来教学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在学校里单纯地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新的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的变革。翻转课堂有很多的优势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国内的同类实践和研究进行比较性分析后发现:对微课资源建设和翻转课堂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基础理论和模仿实践的操作层面,缺少深入性和发展性实践和研究。自此,潘校长决定带领团队进行深入的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和发展性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标和作务是:

(1)完善平台资源。完善初中慕课(青果在线学校)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为广大一线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广大一线学校实施翻转课堂提供资源和平台的支持。

(2)提高教学效率。探索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和要领,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改革我校的常态课堂,使其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策略、教学品质等得到优化,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服务学科建设。通过对翻转课堂的进行深入的发展性研究,能对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有所创造、深化和发展,通过发展性课型的开发和实证性研究,能对我地区的学科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4)促进学力提升。数字化学习力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未来创新的基础,通过研究能切实促进学生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知(知识技能)、能(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情(情感态度、毅力、动力等)等优效学习诸因素的发展上明显有效,使学生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提升的诸因素在数量、质量、变量、增量上明显提高;

(5)提升教师素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必备的基本素养,通过研究能让教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构建优效教学的积极的研究者、理性的实践者、优效的学习者与自觉的思想者,促进他们转变教学方式,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较高教学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工作室根据翻转资源、教学内容、学情等要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开发了“基于网络平台的问题导引自主探究”、“任务资源包引领个性学习”等八种课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导自觉、主体自觉、支持自觉”的“自觉课堂”。旨在把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合作机制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发现的满足和成功的欢乐,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自觉课堂的本质内涵体现在三个自觉:(1)主导自觉:尊重差异,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整合资源,构建微课程资源包,因需施教,满足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合理利用数字化载体工具进行知识的优化呈现,学路优先,以真学定真教;关注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协作学习的指导等;(2)主体自觉:唤醒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智能终端和载体工具能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自组织学习和互助反思性学习等,能积极主动地掌握优效的现代学习方法和思维策略,能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层次学习;(3)支持自觉:综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多元的学习载体和资源,增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和支持;利用网络平台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模型,进行价值利用,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具体表现形态为:“五个突出”、“五个转变”和“五个策略元素”。

五个突出:(1) 突出自我责任:教学中始终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将“被动”心态变为“主动”心态;(2)突出自觉体悟:把核心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充分利用现场情境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领悟、在反思中感悟、在变式教学中体悟;(3)突出思维素养:以问题为先导,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分析、思辨、批判;(4) 突出学习品质: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关注同质互动和异质交流,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突出自组织力:有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在课内外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中表现良好的自组织学习能力。

五个转变:(1)变面向全体的“一刀切”为“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2)变“教”为“育”,通过学习活动序列,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不断提高,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3)变“关注课堂”为“全天候服务”,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和微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进行全天候的服务和支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变“老师教”为“人人教,人人学”,充分利用多元载体,让学生进行资源推送,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不断地丰富,提升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5)变“调动学生”为“解放学生”,通过变式、创新、综合实践等活动,放飞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并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使学习的意义不断增值。

五个策略元素是:自觉体悟——本质思考——多维展示——变式引领——评估强化(没有严格顺序)。 以上的教学流程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可相互嵌套综合运用,以此来激发学科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力量,推进课堂教学的自觉生成,追求“稳定而有效”的教学。教育技术背景下的自觉课堂结构的一般教学环节有:体验激发、任务导引、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变式拓展、检测反馈。根据课型的不同在教学流程会有不同组合。

2014年3月15日,华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副主任田爱丽博士一行来到我校,听取了工作室和学校的数字化教与学的建设情况,零距离的接触了我校网络环境下的自觉课堂,高度评价了我校基于自觉课堂背景下的翻转课堂的探究和实践。

潘校长的论文《自觉数学教学思想》发表在《人民教育》2014年第14期;论文《有了学习的支持,才有翻转的课堂》发表在《初中教与学》2014年第12期;专著《解读自觉数学课堂》和《聚焦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自觉数学课堂》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六、在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三年来潘建明校长在北京、广东、浙江、安徽、陕西、河南、新疆、贵州、江西、黑龙江、广西等地上数字化教学示范课三十多次,作讲座五十余场,向全国同行介绍了数字化教学的策略和成果,给广大一线教师送去了直接的经验和成熟技术的指引,受到广泛好评。

潘校长的数字化教学光盘由中国“好课堂”组委会和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发行全国。

近两年来到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挂职、跟岗和参观学习的全国各地的校长、骨干教师共有三十余批次,潘校长团队的数字化研究成果是他们想学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动态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中教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