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 张积林
以“铸魂 赋能 变革”为抓手 深化落实新时期建设目标
进入发展新时期,福建理工大学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理工大学为建设目标。作为学校教师工作部及人事处的带头人,张积林介绍教师工作部是落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重要部门,新时期学校的建设目标归纳为三个关键词:“高水平”“创新型”“理工”。对于这三个关键词,教师工作部也肩负着三个重要使命:“铸魂”“赋能”“变革”。
“铸魂”——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发展的“第一颗扣子”,构建“课程思政+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师德养成体系。
“赋能”——破解教师教学、科研、服务三维能力失衡难题,打造适应新工科要求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素质素养的人才。
“变革”——推动教师评价从“论文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型,建立“顶天立地”的双循环的发展生态。
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深刻重塑师资队伍建设的全流程体系,其中包括教师核心能力发生的结构性变革以及教师发展体系的创新等。对此,教师工作部也提出了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一是增加产教融合深度。要求80%以上教师具备解决工程化技术问题能力。二是增强学科交叉强度。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以及技术革命的到来,学科交叉、应用交叉的特征趋势更为明显。因此,结合学校的相关专业发展未来“智能+”“绿色+”“海工+”等学科交叉以及跨学院教师聘任制是教师工作部的重点方向。三是提升科学成果转化效度。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更为注重成果转化,因此将技术转移效应纳入到教师评价的指标中也同样是未来的重点。
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数字化能力要求,为了帮助教师提升相应能力,福建理工大学通过制定“1+x”的培训体系全面助力全校所有部门教师的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及科研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提升。
“三全育人”是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福建理工大学一是打造了从专业教师到实验技术人员再到行政教辅人员的育人责任矩阵,通过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育人比重,从而实现课堂育人到科研育人再到实践育人。二是打造跨界育人联盟,组建“教授+企业家+校友”育人导师团,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名教授带1个学生科创团队;每家企业派1名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每位校友资助1个社会实践项目。三是为学生打造学涯发展画像,通过“学生成长数字孪生系统”,整合学生课堂表现、科研参与、社会实践等以生成的数据动态报告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监测、不断对其成长进行纠偏与引领。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教务处处长的履历使得张积林对于当前教师工作部的工作帮助很大。他提到,教务处的工作经历让他对于全校本科教学专业设计、学校的教学生态都有了全面了解。这对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年度考核、人才引进、教师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类评价是福建理工大学对教师职称评聘改革的重要创新路径。张积林提到,当前学校对于教师的职称评聘、考核正在改革和探索中,具体对以下四个维度有了初步设想:一是通过细化学科门类分制学术成果标准。如将学科门类细化为生化类、建筑类、土木类、机械类、信息类等,根据不同专业成果含金量制定评定标准。二是进一步细分教授类型。除传统教学型以及科研型教授外,还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情况适当为产业开发、技术转移等领域的产业型教授授予相应职称。三是多元化维度对教师进行考核。跟随国家“破五唯”的政策导向,对于教师同样需要多元化的维度进行考核同时也会相应的提升职称评定标准。四是评审流程优化再造,制定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
当问到学校是否有相关举措化解平衡教学、科研二者传统矛盾问题时,张积林指出,大学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创新五大使命,这些使命要落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位老师身上,而教学、科研这两点是作为老师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并且这两者虽然存在矛盾,但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科研做好,才能做好教学,才能把课堂讲的生动精彩。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学校也设立了“一年保护期”政策,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在保护期内,学校对于教师工作量无硬性要求,重点助力其提升科研能力,教学方面学校设置了“一对一”导师进行指导,对其教学基本功进行训练,最后通过教学上岗考核后走上讲台。在保护期结束后,还会针对性开展一系列专题培训来提升青年教师各方面能力与水平。
针对当前学校的发展现状,张积林坦言,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紧缺以及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在培养学科带头人方面,学校主要从“外引内培”两方面做工作。“外引”是从全球范围内引进知名学科带头人。“内培”则是通过“苍霞学者计划”,经过青年学者→杰出学者→引领学者→卓越学者多个阶段进行培养,助力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才。学校目前已经组建了一支通过“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选拔出的人才以及双聘院士的师资队伍助力学生的学科发展。
在产教融合方面,对于提升教师的产教融合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学校也出台了相应的举措:一是学校出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若干意见》,鼓励年轻的博士到企业中做博士后,文科类人才鼓励其到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挂职等。二是提升教师横向项目经费,鼓励教师做横向课题。这类课题与企业联系紧密,主要通过为企业解决相应实际问题来提升教师的产教融合能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工作。张积林介绍到,未来福建理工大学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主要落实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推进战略人才引育工程。引进国家级人才建设目标能够突破20-30人。将矛头重点瞄准35岁以下青年教师突破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并推行“3+3”培育机制、设立“非升即转”双通道、开发教师发展AI导航系统,智能推送个性化成长路径等。二是推动评价体系改革,施行多维度评价机制。如上述所说,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应用型以及社会服务型,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评价维度,如教学型教师的评价维度要注重课程思政实效;科研型教师的评价维度要注重成果转化效益;应用型教师的评价维度要注重横向课题产业价值;社会服务型教师的评价维度要注重智库报告采纳层级。另外,在评价体系改革中还要进行团队捆绑考核,实行“学科贡献度积分制”,试点“成果转化对赌协议”等,对老师进行超额受益的考核。三是实行师德师风浸润工程,包括师德建设4.0版本以及工程师精神传承,这是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两大举措。四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而言,主要是进一步锻造“双师型”教师,实施“532”实践工程,即:5年周期内累计3个月企业实践+2项技术攻关。并与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还要建立成果转化特区,如条件允许学校将成立一些成果转化基金,鼓励教师团队进行科学成果转化。五是数字赋能计划。主要从教师发展以及智能决策现代化大学治理角度提升全校数字化治理水平。六是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其中包括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以及空间保障等。
福建理工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铸魂·赋能·变革”三维驱动,构建了系统化的发展体系。在师德建设方面强化价值引领,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实施分类培养,在评价机制方面突破传统框架。通过”苍霞学者计划”等特色项目,形成了引育并举的人才发展格局。其创新实践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展现了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典型路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