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院长专访 | 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杜彬:聚焦“三农” 服务乡村 助力农业继续教育发展
作者:    浏览:12216

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杜彬

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使命,构建”四链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人才扎根西部,发展西部。学院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川农在线”平台,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利用。在业务布局上,学历教育聚焦现代农业,非学历教育开展”头雁”等特色项目,形成”1+4+4+n”培育模式。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数字赋能,强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农业现代化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贡献力量。栏目:院长专访

作者:张晓蒙

立足“三农” 培养应用型人才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中教全媒体: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学院近年来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杜彬:我院始终秉持“落实五化发展、聚焦数字转型、创新协同机制”的战略方向,立足“三农”特色优势,明确“服务乡村振兴、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定位,以“四链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引擎,强化数字赋能继续教育教学全流程,着力构建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行、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并重的多元化教育体系,致力于建设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继续教育创新平台。

中教全媒体:学院提出的”五化六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涵和实施成效如何?

杜彬:四川农业大学自1990年开始继续教育办学以来,坚持深耕“三农“一线。把继续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培训广大农村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有效增加了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持续创新与探索”五化六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继续教育人才培育质量保障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三农“情怀深、服务基层意愿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至今培养包含自考在内40余万继续教育人才,其中45.11%的毕业生服务西部地区“三农”,成为一线中坚力量。

“五化六识”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基于国家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战略全局构建的育人理念体系。该模式以”五化”为办学目标维度,以”六识”为理念融入维度,二者在教育实践中既形成有机整体又各有逻辑侧重。其中“五化”指继续教育办学规范化、质量化、效益化、品牌化与规模化目标,”六识”则从教育治理视角确立办学理念的价值导向:将安全意识、危机意识、规矩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与创新意识贯穿于教育全过程,通过多维度理念的协同渗透,形成风险防控、协同发展与创新驱动的复合机制。

多维度落实政策要求 学历与非学历互补发展

中教全媒体:面对国家继续教育政策调整,学院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和转型策略?

杜彬:面对国家继续教育政策调整,学院创新推出了诸多应对措施和转型策略。一是明确办学定位,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地位,始终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动物医学等涉农专业建设,落实教学实施要求,规范教育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三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紧贴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功能和学校的办学声誉。

中教全媒体:当前很多继续教育学院在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个业务方向的布局上面更加注重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对于这样的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当前学院在这两个业务方向上是如何布局的?

杜彬:学校将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桥梁。学历继续教育聚焦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等领域,优化专业设置;非学历教育依托“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等,打造定制化课程。目前非学历教育项目占比也在提升中,两者形成了互补发展的良性生态。

通过“三个转化”盘活远程教育资源 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中教全媒体:随着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落幕,学院留下的诸多关于远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资源,对于这些资源学院是如何再利用的?

杜彬:我们通过“三个转化”盘活资源:一是将远程教育平台转化升级为“川农在线”综合管理平台;二是将优质课程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培训模块,坚持以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精品课程带动继续教育数字化课程发展,培养服务基层人才;三是将管理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流程,提升教学服务质效。

中教全媒体:利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经验,学院在教育数字化方面是如何推进的?目前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分享?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思考?

杜彬:在远程教育试点时期,我们就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打造了“川农在线”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从招生宣传、录取、财务、教学、教务、辅导答疑、考试、论文答辩和毕业环节全程信息化管理,服务端与管理端的闭环管理和多角色协同化管理,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继续教育数字化水平,满足学习者和管理者的多维需求。

我认为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始终需以“服务终身学习”为核心,通过技术赋能、产教协同、管理优化等多维度发力,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服务效率与管理水平的系统性提升。

中教全媒体:在这样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期,学院要如何通过优化管理平台提升教学质量?

杜彬: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从平台、课件、服务三方面优化管理平台,提升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一是高效推进最一流的数字化平台更新迭代,打造包含全面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生平台、满足教师教学辅导的教师平台和支持全程教务管理的“川农在线”综合管理平台。二是持续推进最一流的数字化精品课件建设工作,持续加大投入,利用虚拟实景演播室、3D建模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课件。同时建立课件年度审核更新机制,要求课程内容更新比例不低于10%,鼓励教师灵活调整。三是深入推进最一流的助学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助学服务体系,强化线上线下融合支持,定期开展助学服务能力提升培训,打造高素质管理服务队伍。

探索“1+4+4+n”育人模式 以“头雁”项目开继续教育新局面

中教全媒体:能否详细介绍”1+4+4+n”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培育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实践成果?

杜彬:立足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紧密契合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要求,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培育理念,立足“师资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服务体系”四个体系,建立“导师激励机制、培育效果机制、线上资源建设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四个机制,激发乡村振产业带头人培育的“n个效果”,变地方“带头人”为乡村“领头雁”,依托农业高校特色优势,筑牢人才培育主要阵地,打造乡村振兴四川引擎,全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现在已经积极创新探索培育四川省和重庆市头雁累计2800余名,我校在农业部项目验收中被评为优秀,专家组一致认为“四川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头雁’培育工作,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系统培育、成效明显”。

中教全媒体:学院是如何通过”头雁”项目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

杜彬:一方面是构建“三位一体”培育体系,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协同推进,深化举全校之力高度重视的认识,最大限度凝聚各职能部门、院所共识,整合校内资源,形成“教务处统筹+继教院主抓+教学学院支撑”的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打造“头雁”项目标杆效应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是聚焦提质增效,打造“四阶递进“培育模式,通过育前广泛调研,精准掌握学员需求,有效提升课程匹配精准性,育中注重质效,采用“专家问诊+产业沙龙+PAD情境教学”三阶模式,破解农业实操难题,育后强调服务,创新“团队导师帮扶”模式,打造“5个1”帮扶体系,具体为:组建“一个导师帮扶团队”、建立一个片区“头雁”联络站、开展一系列游学互访活动,动员一群“老雁”参与指导、形成一批挂牌示范基地。

深化数字赋能 提升办学实力 为乡村振兴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中教全媒体:未来学院将会把哪方面的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推进?对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终身教育体系有哪些规划和建议?

杜彬: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围绕数字赋能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进一步办学格局,进一步办好办优办亮培训项目,打造“头雁”封面品牌效应,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提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奋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一流农业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议加强继续教育规范发展顶层设计,以服务国家战略、担当社会责任为宗旨,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在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同时加大政策与资金倾斜,鼓励高校与地方共建“乡村振兴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全域共享。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735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