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刘畅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打造东北农业大学社会化服务品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栏目:院长专访
作者:张晓蒙
优先农科发展 助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中教全媒体: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核心办学特色是什么?
刘畅: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依托特色办学资源,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农业人才培训项目,承担国家、省级高端人才培养项目,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和质量标准,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不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促进涉农领域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打造东北农业大学社会化服务的品牌。
学院自1957年开始举办成人教育,多年来始终坚持秉承“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办学宗旨,以“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树立开放的教育思想,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严格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办学理念,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着力打造特色专业,现有成人函授教育专升本层次19个专业,形成了以农科优先发展,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协调完备的专业格局。
学院坚持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方针。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部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理论研究与办学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凝练继续教育教学成果,探索出“六位一体”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体系,包括“教学平台+管理平台+考试平台”的技术平台体系、“课件+视频+习题库”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入口关+管理关+出口关”的教学运行体系、“数据分析+质量年报+年检”的质量保障体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会服务”的对外合作体系、“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教师”的管理服务体系。在2022年获得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学历与非学历双轨发展 服务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中教全媒体:请您介绍一下继续教育学院当前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办学情况?
刘畅:继续教育是东北农业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桥梁,是学校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渠道,是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学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历继续教育方面,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持续深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事业,自1957年便开始举办成人教育,2000年获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与经验,2022年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结束网络教育试点工作,撤销了全国88个校外学习中心,学历继续教育由网络教育向成人函授转型,重新布局成人函授校外教学点。目前已完成在黑龙江、浙江、河北、山东、河南5个省份设有8个校外教学点,依托学校学科优势设置成人函授专升本层次16个专业,基本保持年度招生人数1万人以上,为学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在开展非学历教育方面,东北农业大学是全国农业院校中最早探索非学历教育的高校之一。学院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和品牌优势,聚焦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乡村振兴人才培育。面向社会共开展6大类、258项培养培训工作,包括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乡村振兴培训、行业培训、新领域人才培训、乡镇党政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培训学员遍布全国10省(自治区)、20市(地区),近年来累计培训超过500班次,培训学员超过12万人次。部分优秀学员获得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国家级、省级荣誉77余人次,地市级荣誉56余人次。
全面赋能农业发展 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中教全媒体: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桥梁,在您看来,农业高校的继续教育应承担哪些特殊责任?
刘畅:(1)服务农业农村发展
培养实用人才:针对农业从业者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举办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提升果农的种植管理水平,提高水果产量和品质。
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将农业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并推广给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推广新型实用技术与产品,介绍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方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村治理等方面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培养乡村规划、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方面的人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提升农民素质素养
提高文化素质:开设文化基础知识、农业文化等课程,帮助农民提升文化水平,了解农业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培养职业素养:开展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民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提升其职业竞争力。通过培训和教育,传播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市场信息等,帮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为农业科技人员、企业研发人员等提供继续教育课程,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开展技术交流,举办各类农业科技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活动,搭建农业科技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4)服务农村社会建设
培养农村基层干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培训,如农村文化活动组织、民俗文化传承等,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助力农村生态保护,开展生态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5)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
开展对口帮扶:针对贫困地区、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定向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脱贫致富和区域协调发展。
提供咨询服务:为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等提供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区域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教全媒体:继续教育学院如何发挥非学历教育培训优势服务乡村振兴?
刘畅: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凭借学校优势,以“三依托”发展战略为指引,在非学历教育培训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与成果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学院依托政府、行业企业及信息技术,开展多元培训项目,扩大规模的同时提升培训层次。多年来,学院承担了新领域人才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耕耘者”振兴计划项目等,学员遍布全国10省(自治区)、20 市(地区),其中黑龙江省多数县(市、区)及全省980多个乡镇政府领导班子均参与过学院的相关培训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头雁”及“耕耘者”项目的培训成效显著,“头雁”项目借鉴BOPPPS教学模型优化课堂教学,关注学员学习效果;“耕耘者”项目采用“分段式、进阶式、参与式、重转化”模式,结合线上线下培训,运用多种参与式教学法,并实行数字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了培训转化效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中教全媒体:继续教育学院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快转型发展,开拓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
刘畅:继续教育学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黑龙江振兴战略需求,多管齐下、协同发力。首先,通过开展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精准洞察社会各行业、各群体对非学历培训的具体需求。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及地方政策动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与社会热点,明确转型发展方向。其次,优化培训项目体系,在保留传统优势项目基础上,积极增设前沿领域、数字素养、跨界融合等课程,丰富课程种类,与企业、政府等建立合作,依据其个性化需求定制培训方案,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搭建功能完备的在线学习平台,同时重视线下实践教学,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引入 BOPPPS、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先进理念,提升教学互动性与实践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整合校内优秀教师与行业专家资源,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并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此外,集中资源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借助学校官网、社交媒体、行业展会等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以优质服务与显著效果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市场知名度。最后,加强与企业、高校、职业院校及区域间的合作,共建培训、研学基地,共享师资、课程等资源,探索协同发展模式,全方位拓展发展空间,实现非学历教育的转型与市场开拓。
以数字化人才培养路径 推动农技教育转型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学院在数字化教学(如虚拟仿真农业实训、在线农技课程)中有哪些创新尝试?
刘畅:我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以AI数字人研发为驱动,将数字人技术与智能建课工具深度融合,通过克隆教师形象与动作,打造AI数字人讲师,使课程形式更生动;结合AIGC技术实现“教材解析—课件生成—视频合成”全流程自动化建课,效率提升明显,满足教学需求。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推动农技教育从“知识传递”向“能力构建”转型,为农业人才培养开辟数字化、智能化新路径。
整合资源拓宽市场 发挥优势满足需求
中教全媒体:继续教育学院在对外合作中形成了哪些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刘畅:一是共建培训基地模式。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培训基地,企业提供实践场地、设备和一线技术人员,学院负责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和师资调配。企业提出岗位技能需求,学院据此优化课程内容,使学员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现场进行实操训练,毕业后可快速上岗。同时,培训过程中收集的反馈又能推动学院课程持续改进,形成“需求提出—教学实施—反馈优化”的可持续循环。
二是项目联合开发模式。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围绕行业技术难题或市场需求开发培训项目或科研项目。以农业领域为例,学院与农业企业、农科院共同开发“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项目”,学院提供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渠道,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反馈,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三方共同研发适合推广的农业技术课程,通过学院培训推广到农业从业者中,在实践中检验技术效果并收集改进建议,用于后续技术研发和课程更新,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和持续发展。
三是师资共享互聘模式。学院与企业、科研院所互聘师资,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科研项目,获取实践经验;企业技术骨干、科研专家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实践技能和行业前沿知识。该模式促进了知识的双向流动,提升了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了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是维持产学研合作长期活力的重要途径。
四是技术成果转化合作模式。科研院所将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交由学院进行转化推广培训。学院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学院根据新的技术成果更新培训内容,形成“科研成果—培训推广—应用反馈—成果改进—再培训”的可持续循环。
中教全媒体:在智慧农业、低碳养殖等新兴领域,学院是否有计划开设微专业或技能短训班?
刘畅:在新兴的智慧农业、低碳养殖等领域,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已有开设微专业或技能短训班的计划构思,并且具备充分的实施基础。
从政策与规划层面来看,学校教务处明确要求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等内容,确定拟开设的微专业、辅修专业。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在农业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高校,在智慧农业、低碳养殖方面的专业优势显著。学校设有智慧农业实验实践平台、农业农村部东北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还承办过智慧农业技术与产业应用高级研修班、粮食作物分子育种专业人才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生物经济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这都表明学校在智慧农业领域的深入探索与积极实践。
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东北农业大学聚焦智慧农业发展,培养在智慧农业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农学院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个为作物学博士点;二级学科2个,包括作物学博士点下设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学院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个,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2个,黑龙江省“535工程”第二层次省级领军人才梯队1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1个,校学科团队10个,同时拥有哈尔滨市区向阳实习基地、阿城实习基地等实习场所,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000余万元。继续教育学院依托其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开发针对全国新型经营主体的智慧农业微专业或技能短训班,帮助学员系统掌握智慧农业知识体系,提升其在该领域的从业能力。
对于低碳养殖领域,学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在畜牧相关专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底蕴,并且已有低碳养殖的实践项目经验。继续教育学院可整合校内畜牧专家、环境科学专家等师资资源,开设低碳养殖技能短训班,内容涵盖低碳养殖技术原理、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绿色饲料开发等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快速掌握低碳养殖的关键技术与管理方法。同时,也可考虑开设微专业,设置一系列包含低碳养殖技术、养殖环境调控、畜牧业经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计划,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低碳养殖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学历筑基强管理 职业赋能拓新局
中教全媒体:学院未来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什么?
刘畅:网络教育试点工作收官后,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者,学院重新锚定战略方向,以规范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发展非学历教育为核心,以多元化社会服务为突破,构建“学历与非学历双轨并重”的办学体系。在新形势、新规划、新调整、新部署下,学院以“学历筑基+职业赋能”的复合型培养理念为指导,聚焦大学生职业发展助学领域,进行多方位探索尝试。
(1)强管理、保质量,推进学历教育提质增效
一是严格规范教学环节管理。全面修订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学习支持服务、考试考核与论文管理等教学环节,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量纳入考核体系。二是健全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对外严格监督校外教学点办学管理与服务质量,对内持续优化完善各环节教学流程,加强考核评价。
(2)重创新、增效益,提升非学历教育影响力
一是聚焦跨省域培训项目。实施东农非学历教育“走出去”战略,组建专业化招投标团队,聚焦跨省域培训项目,锚定优势业务领域,整合学校资源配置,重点攻坚省外政府及事业单位培训市场。二是推进大中型企业培训项目对接。以承接高层次、高品质、高利润培训项目为目标,整合行业大型龙头企业与全国校友资源,拓宽东农培训行业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助学培训项目。充分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发展CPA、雅思、公务员考试等助学培训项目,全面拓宽办学领域。
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际联动、资源共享”合作机制,拓展国际本科、国际硕士培养渠道,助力在校学生实现学业进步与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不断拓展新领域、新赛道,打造“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为助力国家“双一流”和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贡献继教力量。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