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 丁彩霞教授
当无人机划破云端、eVTOL飞行器点亮城市天际线,曾被忽视的百米低空正成为技术与产业的“黄金走廊”。从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剑指万亿级市场,并正在物流、交通、农业等领域催生“低空+”融合新范式。
中教全媒体打造全新低空产教专栏,邀请低空经济领域的探路者,寻航低空经济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建立产业智库,为打造“低空之城”注入新动能。本期瞭望塔嘉宾是来自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丁彩霞教授,她将与我们一起共话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与未来。
栏目:低空产教-瞭望塔
作者:张晓蒙
无人机产业有望成为除新能源汽车外又一重大产业变革
中教全媒体:当前全球及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丁彩霞:当下全球和中国的低空经济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但发展阶段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全球低空经济的发展,政策框架、技术验证与商业化方面欧美领先,但全球统一标准尚未形成。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阶段处于政策驱动下的加速期,中国的独特优势在于完备的无人机产业链(占全球70%产能)。低空经济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又一重大产业变革,但需跨过技术、法规和经济的“三重门”。
中教全媒体: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万亿级,您认为驱动这一增长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丁彩霞: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迈向万亿级的核心驱动因素,是政策、技术、需求和产业链协同发力的综合结果。
首先是政策方面表现为空域开放与做好顶层设计。如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2023年试点开放多个省份低空空域,释放商业化潜力。各地方政府推出补贴进行专项政策支持,加速应用场景落地。另外还有标准体系的构建,如民航局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审定管理程序》等文件,规范行业安全发展等。
其次是技术迭代支撑行业创新。只有颠覆性创新推动成本下降,才能真正让低空经济惠及民众。如高能量密度电池(如固态电池)增强电动飞行器续航里程,氢燃料电池技术拓展中远程应用场景,5G+北斗高精度导航实现厘米级定位,AI算法优化飞行路径,碳纤维复合材料使无人机机体减重30%,提升载荷能力和经济性等。
第三是市场需求爆发使低空经济真正落地。物流配送、城市交通、农林植保、电网巡检、应急救援等都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且在产业链上协同,上游制造、中游运营、下游基建齐头并进,有资本助力,才能推动形成生态体系快速成熟的局面。
低空经济的爆发本质是技术革命与制度创新的共振,其千亿规模仅是起点。随着城市空中交通(UAM)和无人货运网络的成熟,预计203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结合区域核心竞争力进行差异化定位 探索中国特色低空经济区域协同模式
中教全媒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对低空经济的协同治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结合地方的相关政策,您认为其是否利于当地低空经济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彩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对低空经济的协同治理提出了多维度、跨行政区的新要求,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要统一空域管理机制。需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省市的空域协调平台(如长三角低空协同运行中心),实现空域资源动态分配,解决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跨区域飞行的审批问题。二是建立标准化规则体系。要统一技术标准(如通信导航、避障系统)、安全监管规则(飞行高度、速度限制)和应急响应流程,避免“一地一策”的碎片化问题。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统筹布局低空通信网络(5G专网、北斗差分基站)、起降平台(无人机机场、垂直起降场)和气象服务系统,形成区域网络化支撑。四是产业生态协同。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发挥各地优势,形成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分工。五是数据共享与安全。建立统一的低空动态数据平台,实现飞行实时监控、冲突预警,同时保障数据主权和隐私。
另外,地方政策的响应也在逐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像《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试点。《浙江省通用航空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开发低空旅游(千岛湖、舟山群岛),并建立全省无人机监控系统(“浙里飞”平台)。《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无人机整机制造和关键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研发。《安徽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方案》划设6600平方公里低空改革试点空域,建设合肥骆岗公园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区。
总之,长三角地区跨区域协同治理仍需深化,未来需在动态空域管理、数据互通和商业化落地三个层面突破,才能充分释放一体化红利。
中教全媒体:针对不同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在发展低空经济时,您认为应如何体现差异化定位与协同效应?
丁彩霞: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需基于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战略定位,明确差异化发展路径,同时通过跨区域协作实现资源互补和效能最大化。
长三角在一体化协同与全产业链布局方面深耕。可定位为全球低空经济创新策源地,依托上海科创中心、杭州数字经济、苏州高端制造等优势,聚焦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高端应用。在建设跨域协同治理示范区方面也有优势,利用一体化政策优势,探索跨省市空域管理、数据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珠三角在市场化驱动与商业化落地方面领先一步,可定位为低空经济商业化先锋区,依托深圳市场化活力、广州制造业集群、珠海航展影响力,加速低空产品量产和商业模式创新。
差异化定位需紧扣区域核心竞争力(长三角强在研发、珠三角强在市场、成渝强在场景、京津冀强在政策),协同效应则需通过技术流动、设施联通、数据共享、政策互认实现。未来可参考“欧盟单一天空计划”(SES),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空经济区域协同模式。
打破技术与制度瓶颈 抢占标准制定先机 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教全媒体:在研究低空经济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技术或制度障碍是什么?有何解决建议?
丁彩霞:技术瓶颈与制度滞后相互交织,空域管理精细化不足与产业链协同缺失可能是最大障碍。技术障碍表现为低空运行的“三难”问题:感知难、通信难、避障难。制度障碍表现为多头管理与标准割裂问题:空域划分僵化、审批碎片化、标准不统一。
专家们提出技术突破路径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实现通信技术升级,完成自主避障革命。制度创新方面,制定强制性标准,建立区域协同机构,试点“网格化动态空域”等都是可行之举。低空经济的障碍本质是生产力(技术)与生产关系(制度)的不匹配。采取“技术攻关+制度沙盒”双轮驱动,技术上用新型基础设施弥补能力短板,制度上通过区域试点倒逼改革是要走的路。正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曾面临的充电标准之争,低空经济也需在竞争中建立中国主导的规则体系。
中教全媒体:对于低空经济标准的制定方面您有何见解?您认为哪些标准是当前行业发展亟需制定的?
丁彩霞: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高度依赖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技术快速迭代而监管相对滞后的初期阶段。低空经济标准体系需以“安全与效率平衡”为核心,短期内重点填补硬件适航和空域管理空白,中长期构建跨行业、跨国别的协同标准。中国若能抢占标准制定先机,不仅可降低产业合规成本,更能在全球低空经济竞争中掌握规则主导权。
当前亟需制定的核心标准基本上包括:飞行器适航与性能标准;空域管理与交通规则;通信与导航标准;基础设施接口标准;数据安全与隐私标准;运营与服务标准。
企业应结合区域优势顺势发展并为人才培养注入动能
中教全媒体:
说到低空经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无人机领域,而最为杰出的企业代表之一就是大疆,由于其起步较早,在技术、产品等方面发展较为成熟,且市场占有率较高,您认为对于一些后起之秀的公司应该如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如何形成差异化发展?
丁彩霞:后起之秀的企业需要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商业模式创新三个维度形成差异化,同时借助行业趋势和区域政策红利实现“弯道超车”。一是找准细分赛道,避免硬碰硬。如避开消费级无人机(大疆已垄断80%以上市场),聚焦工业级、军用级或特殊功能机型等。二是垂直领域深度绑定,选择高门槛、高价值的B端/G端场景,如海事与边境巡逻。三是商业模式方面轻资产与生态合作,“不卖硬件卖服务”,如数据增值服务,无人机采集的测绘、气象数据二次销售等。再如绑定产业生态,加入大疆的开发者生态(利用其飞行平台开发行业应用),或与华为、中兴合作5G网联无人机解决方案等。
后发企业应学会“与大疆共舞”——在细分领域做到不可替代,而非正面竞争。正如数码相机时代,佳能、尼康通过专业镜头差异化生存,无人机市场同样容得下更多“隐形冠军”。
中教全媒体:针对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您认为对适配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丁彩霞:低空经济作为融合航空、通信、人工智能、政策管理等多领域的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技术型向“技术+行业+法规”复合能力转变。技术跨界能力、行业理解能力、 法规与商业思维是低空经济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养。当前人才供给的短板是学科分割严重、行业经验断层、 政策敏感度不足。表现为高校航空专业侧重传统飞行器设计,缺乏无人机系统课程;计算机专业擅长算法但不懂空域规则,应聘者“会编程但不懂电网巡检流程”“能飞无人机但不会写适航认证文档”,许多团队在技术验证阶段未考虑空域审批限制,导致产品无法落地(如载人eVTOL需提前2年启动适航认证)。解决路径就是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教育端重构培养体系,企业端进行实战化培养,政策端构建人才生态。
低空经济需要的不是“通才”,而是“T型人才”——在垂直领域扎根,同时横向贯通行业知识与规则。
低空经济 未来已来
中教全媒体:在您看来,未来10年,低空经济可能对城市生活、交通体系、数字经济会产生哪些颠覆性影响?
丁彩霞:低空经济将推动城市从“平面”向“立体”跃迁,其核心颠覆性在于三方面:一是空间资源革命:释放闲置空域价值,重构城市形态;二是时间压缩效应:物流、通勤效率的质变;三是数据维度扩展:低空感知层赋能全域数字化。
未来10年,率先解决技术标准化、政策合规性、商业可持续性问题的城市,有望成为低空经济标杆,并重塑全球竞争力格局。
中教全媒体:您个人最期待看到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是什么?如果请您用一句话总结低空经济的核心价值,您会如何描述?
丁彩霞:低空经济的核心价值是释放三维空间生产力,将时间压缩至极致,重构人类对距离和效率的认知。就像电子邮件改变书信邮政,电话让人隔空对话一样,在空间上、在效率上、在认知上都对人有非常大的冲击和突破。
每一个应用场景都是低空经济蓝海的点滴之水,我希望低空经济能切实地发展起来。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