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张博锋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上海市属高校中的佼佼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AI教育领域走在前列。学院如何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产教融合有哪些创新实践?带着这些问题,中教全媒体专访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博锋教授,聆听他对AI时代教育变革的深刻见解。
栏目:院长专访
作者:张晓攀
以学生为中心 打造高竞争力应用型人才
中教全媒体: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有哪些办学特色?
张博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成绩辉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一所工科见长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60年的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1979年成立计算机工程应用系。为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也有极大贡献,如以前大家熟知的计算机职称考试系统研发和运用。学院办学可总结为三大特色:
(1) 以学生为中心,就业竞争力强
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在夯实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参加竞赛、参与实际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职业稳定性、职业忠诚度的评价较高。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专业对口率及薪资都在同类院校中居于较高水平。这不仅说明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地处上海的区位优势,也有力证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彰显了学校严谨的教学质量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
(2)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创新
许多专业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签订实习基地,实现了带薪实习,涵盖认知实习、进阶岗位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学院正在依托“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通过校内课程与企业项目双轨并行,尝试“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协同育人机制。
(3) 引领AI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人工智能应用与实践》公共基础课,与企业联合开发 “零编程门槛” 实验平台,实现本科生全覆盖,引导学生通过实操体验 AI 应用开发。学院开设“大模型应用技术”微专业,搭建 Stable Diffusion 等平台,开设《AI 绘画》《AI 视频创作》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 AI 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另外,学院还开发了智能辅助教学系统,赋能10 余门课程,通过知识图谱、学情画像等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辅助教师节省 30% 备课时间,并为 “挑战杯” 等竞赛提供训练环境。
中教全媒体:请介绍一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建设情况?
张博锋:目前学院人才培养体系齐全,除了普通本科外,还有高职、职业本科、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
学院本科教育拥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8个专业。其中,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专业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4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3个。
AI赋能教育 重塑教育教学新模式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如何动态调整课程内容,重塑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行业需求?
张博锋:学院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学校的整体部署,为了主动抓住学科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围绕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点做出了三方面工作:
(1) 主动谋划,进行专业布局调整
优化高职专业,仅保留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适当优化调整现有本科专业,停招一个专业新增一个专业。
(2) 紧抓时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依托现有基础和专业优势,围绕学科发展前沿,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生成式AI、大模型等学科方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调整专业方向,升级课程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专业群。建立专业群课程平台,建立课程组,规范提升基础课程内涵,增设专业基础课、增加“课外实践学时数”。融入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更新课程内容,开设新课程,确保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AI赋能,重塑教育教学模式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校的AI+教育行动计划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方案”,涉及构建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日常教学管理功能、融合知识图谱的微信智能刷题、代码缺陷定位及修复、学情报告自动生成等内容。
中教全媒体:学院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
张博锋:学院审时度势,积极鼓励在教学和科研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重点面向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做出了三方面工作:
(1) 面向教师,积极培训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赋能教学环节,如辅助教案设计、PPT课件制作、作业布置、组卷出题、教学效果评估等,更能赋能科学研究,如进行文献阅读与文献分析、研究现状综述,辅助选题、实验设计与分析、学术论文撰写与润色、项目申请书撰写等。
(2) 面向学生,要求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常用工具使用方法,如辅助查阅资料、辅助撰写课程报告、辅助完成作业、辅助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还可以辅助进行毕业设计,如选题开题、调研综述、代码生成、毕业论文润色等。
(3) 面向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流行人工智能工具和人工智能最新技术,赋能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如辅助公文撰写、PPT制作、报告撰写等。
中教全媒体: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如何构建学生的能力图谱,具体有哪些举措?
张博锋:我认为,大学本科教育虽然也有一定的专业教育内容,但主体体现为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的养成、文化的熏陶,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在改变人类获取知识方式的同时,也正在深刻改变着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方式,必将催生新型的教育形态,大学的教育功能会随之产生深刻变化。学院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试图通过翻转课堂、学术研讨课、实习实践课,与企业一起,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的能力图谱,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等能力,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专业教育,逐渐向以能力培养的教育转换。
深化产教融合 加强科学研究 培养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
中教全媒体: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付诸了哪些努力?
张博锋: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院重点推进了两方面工作:
(1) 学院建立了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成效显著,部分专业毕业设计题目100%来自企业课题。近几年,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就业的学生逐年上升,提高了就业率,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
(2) 学院专业建设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行业特色鲜明,每个专业都有对应的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目前学院已与70多家企业建有实践基地。另外,我们还聘请行业企业老师教授学生一些实践课程,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就业对口率明显提升,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中教全媒体:您认为未来是否会有一些信息技术领域岗位会被AI取代?学院如何对此做出应对措施?
张博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包括信息技术领域在内的诸多行业岗位必然会面临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问题,尤其是会代替一些具有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岗位。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未雨绸缪,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致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学生的编程基础能力,我们还要向更高端的层次来做一些部署。例如,我们通过一些课程调整,加强对学生前沿算法、团队合作、项目跟踪和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学生,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理想中的未来工作方式是人机协作,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情,人类做人类擅长的事情,相互协作,而不是相互取代。
中教全媒体: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未来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和规划?
张博锋:目前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正面临四大转变:
一是学院正在实现从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变的过程,学院近几年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二是学院教育教学正在经历从以本科培养为主向本硕并重的培养模式转变。目前,学院高职专业逐渐在向职业本科专业过渡,研究生招生数量也从过去的60多名增长为今年的近200名,硕士规模在逐渐扩大。
三是硕士培养工作正在从规范化培养向质量提升转变。学院电子信息学位点顺利通过了学位点核验,硕士培养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是科学研究正在从个人兴趣主导向有组织的团队科研转变。目前,学院推动组建了四个科研团队建设,在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与应用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科研领域都卓有成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构建了厚技智算协同创新平台。厚技智算协同创新平台是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综合性科研教学平台,集成了高性能GPU和CPU算力系统、并行存储技术、可视化交互系统及跨学科软件支撑基础。该平台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基本能满足全校范围内多学科交叉研究对计算性能与数据存储的高要求。
结语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带领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正以创新的姿态迎接AI时代的挑战。从课程改革到产教融合,从AI赋能到科研突破,学院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实践,不仅为应用型高校树立了标杆,更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