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院长专访 | 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李国厚:坚持立德树人,致力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人才
作者:    浏览:20490

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李国厚

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学院建立之后,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并重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汇聚一流师资、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的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近日,中教全媒体采访了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李国厚教授,围绕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之路展开对话。

坚持立德树人 提升一流专业建设水平

中教全媒体:信息工程学院有哪些办学特色?

李国厚: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来都把人才培养放在工作首位,学院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将专业能力培养和良好品德塑造有机结合。在教育当中既重视专业教育,又切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优秀品德的培养。学院通过学科竞赛、三创(创意创新创业)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科研训练、企业实习实训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将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等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国家新工科建设导向作为抓手,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并将课程思政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也构建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加强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学院广泛借鉴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学院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实施办法》以及课程建设相关办法,实现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工程学院被评为河南科技学院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领航工程。通过校企合作,聚集优质资源,强化教师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外引内培,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学院重点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贯通,构建校企合作、综合实训、学科竞赛、企业实践等逐级进阶的实践教育体系。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学院有1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包括一个河南省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学院还成立了19个课外创新小组,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全部开放给课外创新小组,由老师来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技术方向的学习,目前有6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课外小组创新活动。学院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一项,省级以上奖励5项,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0余项、省级奖项260余项。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入职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知名企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中教全媒体:请介绍一下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

李国厚:学院秉承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围绕学科、专业、课程、学术团队、教学科研平台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管理机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学院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以及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电子信息三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河南科技学院以农科优势学科见长。信息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和学校农科优势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积极参与申报园艺学—智慧园艺方向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以及智能制造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不断加强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学院先后获批“农业物联网”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畜禽养殖与饲料加工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河南省高校“农业数字媒体创意与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新乡市的多个科研平台。学院主动融于一流学科建设,以一流专业为依托,以省级科研平台为抓手,以优秀人才团队为核心,构建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体系,力争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教全媒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您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有哪些发展趋势?

李国厚: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另外国家也出台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与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水平。

面向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会持续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产业化,即把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即其他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改造升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不断培育壮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另一方面,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其他产业在“十四五”期间也要进一步实施数字化改造,推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从而服务于国家“十四五”建设目标。

基于OBE理念深化教学改革 致力培养信息技术创新人才

中教全媒体:学院是如何培养信息技术创新人才的?

李国厚: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注重对学生工科专业技能的培养。学院实施项目驱动、“三创”实践、学科竞赛等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是构建多层次三创培养体系。将三创教育融入到2021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三创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以学分方式纳入到学生毕业条件,形成依次递进、有效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二是建立三创训练基地。学院利用众创空间和开放实验室,依托“百农英才”企业资助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通过科研项目、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三年,学院本科生有112人次获得了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有64人次发表了学术论文。

三是建立学科竞赛支持机制。学院为参赛学生提供竞赛设备、耗材等资金支持,提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近三年,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当中有600多人次获奖,获奖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4,有45人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并9次获得学科竞赛优秀组织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中教全媒体:学院是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国厚:学院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和师范专业认证的具体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学院主要从四个方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学院先后制定了《加强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办法》《能力作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教师教学竞赛奖励办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课外创新小组管理办法》等,从顶层设计、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深化落实,力争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聚焦课程,强化应用,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学院对标五类金课建设标准,制定《一流课程建设资助办法》,支持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学院12门课程按照国家级金课标准进行建设,目前有三门课程获批河南省省级一流课程。

三是创新课堂成果导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院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定期举办教师教学观摩竞赛、课堂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支持教师参加全国和河南省的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学院有多名教师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的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奖项,多名老师被评为河南省教学标兵以及河南省教学名师。

四是回归初心,牢记使命,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近三年来,学院获批了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一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6项,并将多项教改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在河南省2021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当中,学院获得了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教全媒体: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请介绍下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李国厚: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专业技能优势比较突出,毕业生能够入职腾讯、京东、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近年来,到知名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数量和待遇也在不断上升,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大多进入各类IT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与测试、网络设计与维护、通信系统设计与管理、数字媒体设计等领域。当前,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和深入,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IT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待遇也在不断提高,这将有助于毕业生就业以及长期职业发展。近三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比66%,私营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毕业生分别占比44%,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工作岗位主要面向研发和技术服务。

学院经过调研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大中型企业对技术岗位的划分比较细,在用人需求方面对专业人才的业务要求比较专一;小型企业在用人需求方面更偏向知识面比较宽、专业技能过硬、适应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特别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也取得较好的成效。

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中教全媒体:信息工程学院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有何积极作为?

李国厚: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学院一直重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加强引进和吸收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技术理论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在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产业基地的合作办学项目中助力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方面人才培养。学院获批教育部数据中国——产教融合“百校工程”项目,与曙光公司共建曙光大数据学院,落实工程师进课堂等协同育人机制。学院与中公教育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营销等领域开展专业共建和协同育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加快新工科建设。

学院和国外高校也在积极开展合作。学院支持教师和学生参加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外高校的交流研讨和培训活动。另外学院也邀请来自美国、也门等国外学者、教授来讲学,每年都有本科毕业生到国外攻读硕士,这对开阔师生国际化视野是大有裨益的。

结合我校与河南省商水县的校地结对帮扶工作,学院多次组织师生到商水县开展帮扶活动,将信息技术与帮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实际帮扶效果,又提高了师生解决实际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中教全媒体:您对信息工程学院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期望?

李国厚:学院未来发展主要围绕五方面重点推进。

一是继续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突出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这一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院积极参与申报智能制造领域的特色学科群,实施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建设,以一流课程为引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有效对接地方产业需求。

二是不断优化学生三创能力培养机制。学院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成果导向的三创以及学科竞赛活动,加强课外创新小组的支持与管理,支持学生申请专利及发表学术论文,鼓励学生产出优秀成果。

三是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进一步对接产业需求,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力争建成对接新工科领域的省级产业学院,突出办学特色。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师资培养方面,学院重点打造“外引内培”的师资建设机制,既重视师资引进,也注重现有师资的培养,有效提高教师博士比例,努力培育出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五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计划培育一到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和一到两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学院大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正在推进与芬兰、匈牙利等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进程,努力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突破,引进更多国外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致力将信息工程学院建成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

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全球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高速发展。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方针,更为学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信息工程学院师生正以昂扬的斗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782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进入产品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