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科建设
作者:    浏览:12772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就新文科背景下语言学科建设走向问题,开始了新一轮讨论。随着教育部2018年提出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简称“四新”)的学科专业国家建设目标,新文科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国内有关高校专家学者对新文科建设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2020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任务,新文科建设的热度被推向新高。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我们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必须从“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角度来思考建设发展问题。

中国特色语言学科建设的价值导向

我们或许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来看中国特色,从赓续发展、与时俱进、感知未来三个维度把握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总体而言,语言学科建设要做好三点价值导向上的回应。

一是面向传统:重视优秀传统文化驱动下的语言学科建设创新。我国形成了自成一统的传统语文学研究,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阐释能力。我们当然重视国际上语言研究包括汉学研究的所有成就,但面向传统吸取养分,更要重视我国自身“语言学传统的传承发扬”。尤其是我国有着十分丰富、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和哲学思想,后人要从中汲取学科建设养分,更好地将这些与语言学科的现代发展对接起来,支持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学术概念的声音。

二是面向当代:要重视社会发展驱动下的语言学科建设创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以汉语言文字为最重要语文载体的国家,丰富多彩的语言生活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语言生活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影响着世界,这样的社会发展驱动下的语言实践也必然对语言学科的建设产生影响。语言学科的建设也应重视学科学派的建设,以适应国家语言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近20年来,我国语言学一批学人注重持续全方位地观察中国语言生活,以及与语言生活相关的不同主题与区域的语言生活,服务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甚至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国语言生活派。

三是面向未来:要重视信息化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语言学科建设创新。作为人类信息最重要载体的语言,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时代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语言学科的建设在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转变的大格局中,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业经济阵营和企业发展规划中鲜见有语言经济、语言产业的描述,例如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还未涉及与语言学科有明确相关性的大类、中类以及小类上的描述。对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因为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嵌入性、工具性具有不证自明的地位,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语言学还未发挥其建设性作用。语言学科本应在信息化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语言能够在其思维属性、工具属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见的学科建设与实践,充分彰显其产业属性、经济属性。

中国风格语言学科的人才培养导向

面向国情:要重视语言国情与学科人才教育机制的建设。在国情背景下,语言学科的人才培养中,教材体系建设与学科人才训练培养教育体系这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从语言学科角度看教材和培养教育体系,目前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短板。一是语言国情的教育短板,从现在的国家教育体系来看,当下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教材与课程设置体系中,缺乏对语言国情教材建设的课程安排。如何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编写使用语言国情教材,还需要系统思考。这需要我们在教育体系中加以重视,制定相应的教材,帮助大家形成科学的语言观,使社会上形成基于各种语言功能建设的人才共识和市场需求,为语言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厚实基础。二是主要存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基于语言学科导向的教材短板。目前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中,一般将与语言有关的课程设立在中文专业或者外文专业,鲜有语言学科与其他各个学科交叉的专业。教材建设的相关学术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科研究的成果转化至教材系统中,致使学科人才培养面过窄,学生学术生存和市场生存的能力欠缺。

面向世情:要重视平视世界的人才培养系统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给了我们平视世界的底气。如何通过学科建设使我们培养的学科学术人才具有平视世界的自信,应引起我们重视。例如,从语言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近年来,我们一致提倡的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和国民语言能力建设所形成的基本共识,应该成为新时代语言学科人才乃至国民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的一个起点。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行动共识还在进一步的形成过程中,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以此为基础,在平视世界的学科人才培养与国民关于语言能力意识培养方面作出更主动的谋划布局。国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求我们做出积极反应,这既涉及如何引导社会与个人层面的语种学习选择问题,也涉及国家层面的更多语种能力储备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价值和优势的凸显,各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亟须进一步健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系统,提升人才培养效能与人才培养规模。

面向网情:要重视具有人机语言共存互动能力的人才培养建设。这里的网情是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带来的虚拟世界的情形。现在世界上有人支持“科技人文主义”“数据主义”,甚至有人提出“数据教”的观点,预测人类的行为选择今后会基于“算法”而产生,甚至不能排除算法最终控制人类,重新对人何以为人进行定义。人类是否能在人机共存的时代不断学习,从而打造全新的自我,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将人机互动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准备,包括学科准备、教材准备、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体系的准备,以及面向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的准备,都还十分欠缺。对于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路径的选择等都需要我们展开系统的思考。

中国气派语言学科的体系发展融合导向

中国气派的学科建设可以从中国当代发展大势以及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大国担当来考量,既要站在中国看世界,也要站在世界看中国。语言学科建设者们应思考如何在这方面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面向内部系统:要重视学科整合提升,进一步厘定学科地位。这里的内部系统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我国语言学科系统。我们有必要整合与语言学相关的二级学科的相关条目内容,进一步厘定语言学的学科定位。同时,有关学者对如何进行学科整合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首先从硕士博士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力量整合提升做起,而本科专业目录及相关的人才培养标准,可以按照目前的设计稳定实施。如果仅仅局限在文学大类中来培养语言学人才,其路子将会越走越窄,应在多个学科中实现语言学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语言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或者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语言学学科地位,获得跨越“文学”大类动能,更加主动渗入或吸收其他门类的相关学科成果。

面向外部系统:要重视学科交叉,建设新的学科领地。整合提升语言学学科地位不是目的,它应该成为语言学再出发的一个新的起点。由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特征和信息性属性,其与诸多学科专业都有天然的交叉,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种交叉潜能,这也是我们在上文提到的跨越“文学”大类的动能。要重视这种学科交叉的性质,不断开拓建出新的学科领地,使之成为语言学科整合提升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比较全面的思考,如“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的论述。当然,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语言学,在这方面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依托我国日益崛起的科技实力和日益凸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进程,促进中国语言学发出中国声音,通过学科交叉建立的学科领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主动加强我国语言学科研究成果国际传播力,充分彰显人类文明中的中国语言学组合,应该成为中国气派立场上应有的学科追求。

面向系统延展:要重视学科融合发展,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语言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通过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领域或学科群,而应该是学科融合。然而,语言学科融合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融合本身也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语言学科的融合建设,更高质量地养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何时使在融合基础上的学术表达“以我为主”?建立起“世界之中国”的话语体系,同时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文化滋养,这是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命题。

来源:《人文岭南》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686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进入产品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