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教务处处长专访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胡春光:发挥师范教育特色办学优势,致力建成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
作者:    浏览:14049

全媒体视角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始建于1903年,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在长达118年的办学历程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发挥师范教育、红色教育特色办学优势,不断砥砺奋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现代师范教育做出了贡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 胡春光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张晓攀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师范教育优势突出,建校以来,学校一直高举师范教育旗帜,坚守师范教育净土,构建了培养乡村优秀小学教师的“一师模式”,小学教育专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了师范教育特色突出、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近日,中教全媒体采访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胡春光,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对话。

发挥师范教育特色办学优势 专注培养乡村优秀教师

中教全媒体: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请简单介绍一下学校的发展历程?

胡春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一批晚清重臣都是在城南书院藏修。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1912年学校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49年改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本科,2018年批准为湖南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列为湖南省本科第一批招生高校,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更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

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培养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任弼时、张国基等一批国家栋梁,涌现了段德昌、刘畴西、袁国平、郭亮、罗学瓒、方维夏等280余名革命烈士。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中教全媒体: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请介绍一下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胡春光:一是师范教育特色鲜明。学校从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以来,一直高举师范教育旗帜,坚守师范教育净土,目前,学校师范生占全校学生的比重为80%,学校师范教育特色非常鲜明。学校在培养乡村优秀教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构建了培养乡村优秀小学教师的“一师模式”,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学校是国家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承担单位,小学教育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在专业竞争力排名中处在国内前列,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了师范教育特色突出、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总体来说,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师范教育为主,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我们学校一直坚持的办学特色。

二是红色教育特色突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培养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任弼时等一批国家栋梁,涌现了段德昌、刘畴西、袁国平、郭亮、罗学瓒、方维夏等280余名革命烈士。学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湖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建设“红色一师”始终是引领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教全媒体: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小学教师教育和公费定向乡村小学教师培养高校。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走出去的师范毕业生有哪些特点?

胡春光:一是学生专业情谊深。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主体是初中起点的学生,学生年龄比较小,可塑性比较强。作为毛主席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教育传统,学校充分发挥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立德树人上的突出优势,从学生进校起,就对其进行全方位的革命传统教育,坚定学生服务乡村、扎根基层、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和教育信念。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走出去的毕业生能够树立比较牢固的专业信念和较高的职业认同感。

二是学生综合素质高。优秀乡村小学教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老师的综合性比较强,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从事小学全科教育教学的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立了“三性融合、三位一体”的小学教师协同培养体系。三性融合指的是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做到把高等教育的共性、高师教育的个性、小学教育的特性相融合,构建高校、地方政府、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开放育人培养体系,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

三是学生教学技能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实践导向、能力为先”的理念,实现全程实践教学不断线。学校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利用初中起点学生可塑性比较强的特点,把一些教学技能课程前置,前两年重点强化学生的音体美素质养成,以及简笔画、普通话、教师口语等基本职业技能素养的培养,有效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探索建立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

中教全媒体: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是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胡春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国家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承担单位,卓越教师要求人才培养要实现从知识仓库型的知识范式向反思研究型的能力范式转型,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在教学实践领域必须有所创新、有所研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卓越教师的培养必定是知识、能力与品行的有机结合。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牢牢抓住教师培养的综合性、养成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基于这种理念,学校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全面审视现有的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优化课程体系和学分学时,并将红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重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育人育德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反思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研究能力。

第二,完善课程体系架构。师范专业要契合国家的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非师范专业要形成以行业能力标准为导向,产教学研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政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目前,学校建构了平台加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打造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以及专业教育三大课程平台,根据三大课堂平台建构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四大课程模块。精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灵活建构专业方向课程,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及实践课程的比重,为学生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发展个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始终注意抓好两条教学链:学习链和指导链;三个着眼点:学生的反思意识、研究能力、优良学风。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注重课堂改革,鼓励老师们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情境式、训练式、案例式等灵活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打破过去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重理论灌输、轻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现象,突出能力本位,强化实践技能,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出以“自主合作、反思探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动手能力。

第四,实现开放协同育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长沙市教育局、长沙市72所优质小学共同成立了小学教师教育联盟,师范类专业秉持“开放培养、共享培养、衔接培养”的协同开放培养理念,通过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和联盟单位打造“共享资源、共拟规划、共商内容、共建基地,共育团队、共管实践、共做研究”的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协同培养机制,我们形成了四个“一体化”: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合作的一体化,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衔接的专业发展一体化,大学教师、基础一线教师以及师范生共同发展一体化,师范专业招生、培养、就业等衔接环节的过程管理一体化。通过这样一种衔接,真正实现开放协同育人。对于非师范类专业来说,学校通过拓宽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深化与长沙市高新区、湘江新区等地方产业行业的对接。学校成立了现代信息产业学院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第五,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理论学习结束之后的技能训练环节,我们认为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逻辑中心,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重,希望能够在理念上浸透实践、时间上贯通实践、空间上拓展实践、内容中整合实践、教学中体现实践、活动中锻炼实践。学校按照“一体化、分阶段、有层级”的思路,建构了“全时浸透、全程贯通、全员覆盖”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师范教育来说,全程实践体系包含了见习、实习、研习等各个环节,通过全程实践教学,我们重点培养学生教学基本技能、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制作、心理辅导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的信息素养等,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师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学校实施了教师职业能力技能测试认证制度,未能通过测试的学生不得毕业。总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引领,以课外训练来强化,以竞赛活动来推动,以达标考核为杠杆,激发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了卓越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中教全媒体: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为校训,学校是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人民教师的?

胡春光:“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是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亲笔为母校题写的,学校将此作为校训,教导学生坚守人民立场,涵养人民情怀,要谦虚谨慎,做德才兼备的大先生。作为一所师范教育特色鲜明的院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通过长期实践探索,在继承我校中师优秀办学传统,结合师范教育转型的发展趋势,在优秀小学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探索建立了“初中起点、六年一贯、综合培养、分向发展,三性融合、三位一体、实践导向、师德为先”的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主要是面向乡村教育的公费定向培养,该模式以师德涵养为引领,以培养机制创新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养成为主线,目前,学校已培养出15000多名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教会研的“四能四会”高素质小学教师。具体来说,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的招生对象是应届初中毕业生,采用“二·四分段”模式进行培养。“二·四分段”模式指的是学校从优秀初中毕业生中进行选拔,由学校组织综合测试,择优录取,学生入学后前两年注册为中职学籍,两年之后参加当年普通高校的招生对口升学考试,成绩达到省里当年划定录取分数线,即获得本科学籍,在学校继续学习四年。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就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有几大特点。

一是按需招生。因为是公费定向培养,首先由各个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未来教师补充和学科课程建设的需求,提出本年度小学教师培养招生需求建议,并且报当地政府审批,向省教育厅申报招生计划,然后省教育厅对全省申报的招生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全省六年制的乡村小学教师培养项目,实现按需招生。

二是公费培养。录取入学的公费师范生由湖南省财政提供培养经费,免除学生学杂费,并和其他在校学生一样享受奖助学金。

三是定向就业。学生在招生录取的时候,就和当地人民政府还有我校签订三方协议,在招生计划确定前就已经确定了就业岗位,学生在六年学习毕业之后要回到家乡,从事乡村教育。

四是定期服务。毕业生回到生源地所在的县市区乡村学校,要从事不得少于六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完善退出机制,针对在培养过程当中因为学业成绩不合格、毕业后不定向就业或者定向就业时间不足六年的学生,应按照协议退还培养费用,并且还会缴纳一定的违约金。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教育部的高度认同,该模式很好的把以前的中师优秀办学传统和现代师范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也展现出了较高的素质,受到了当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创新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多措并举实现立德树人

中教全媒体: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

胡春光:课程思政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真正实现知识育人和思想育人的双重功能。学校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创新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鼓励老师们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课程思政内涵,挖掘课程思政育人价值。首先,学校打造有红色一师特色的思政课程,构建以课程思政、校园思政、社会思政为载体的三维思政课堂。以育魂特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科研赋能、方法手段创新、课外思政教学、党团学群活动、网络思政熏陶、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实践体验、产学研企协同为十条主要途径,打造了三维十径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其次,学校打造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四大平台,通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创新创业四种形式,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教育体系。第三,将学校得天独厚的革命文化资源和优良教育传统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开发一系列具有“一师”鲜明特色的红色课堂、红色课程、红色教材,对全体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第四,强化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利用了论坛、讲堂、比赛、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以及新媒体、校园广播、校报等意识形态阵地,营造浓郁的校园红色文化育人氛围。第五,根据各专业课程特点,分类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工科类专业的课程关注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工艺美术等应用性课程侧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是多管齐下,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确保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为副组长,还有各个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包括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实际,进一步制定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色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学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保障。另外,学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经费保障。每一年学校从一流学科建设经费当中专门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为教师参加各类思政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会和培训班提供经费支持。大幅增加课程思政专项经费,鼓励老师们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的比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以赛促教。学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到新修订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中。为进一步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学校还聘请专家做专题培训讲座,加强教师岗前思政教学培训,同时开展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最美课程思政教师等评选活动,鼓励老师们扎实做好课程思政工作。

三是加强课程组集体备课研讨,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交流,系统梳理课程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育人价值,提高思政课程建设水平。学校进一步修订了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制度文件,明确提出教师上课备课必须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要科学合理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将立德树人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全课程。学校明确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要将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最终实现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案例等能呈现出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每一位教师都能意识到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关键。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中教全媒体: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具有优良的教育传统,教育名师大家辈出。学校是如何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的?

胡春光:学校一直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制定了人才工程计划,目前建构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适应专业发展需求、发展势头良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一直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位,注重宣传教育、引领示范、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建立起了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励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尊、自律、自强、自爱,做学生信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职称评聘等文件中对师德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并且出台了《师德规范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深入持久、扎实细致地推进师德建设长效化、常态化、科学化。

第二,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一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教学考核,加强教学督导。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开展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帮扶,重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学校也制定了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尽量缩短青年教师教学岗位的适应期,使他们尽快的胜任教学工作。

第三,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学奖励机制。在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等方面坚持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学校实行教师专项经费支持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材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学校设立了多种专门的教学奖项,每一年会评选卓越教师贡献奖、教学名师奖等奖项,对教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注重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很难支撑高水平的教学。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作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形成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良好局面。

第五,学校鼓励老师进行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深入实践,深入一线。学校出台了《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实践,促进老师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在职称评定实施细则里面明确规定,晋升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累计不少于八个月及以上的工厂、企业、基地的工作实践,公共课、基础课教师实践或者社会调查时间累计不少于三个月。目前,在学校各种制度的激励下,已经形成理论与实践互动、大学与小学协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发展模式。立项了一大批基于实践的科研成果与教研成果,形成了立足本土实践、凝练区域特色、拓展理论研究、服务政府决策的研究特色。

深化双创教育与产教融合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中教全媒体: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

胡春光: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把红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课程,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活。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也设立了专项的创新创业基金,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支持。学校组织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交流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创业项目给予具体的指导。另外,学校进一步拓宽创新创业课程,聘请行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还出台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学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在专业课程学习当中,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有一批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平台,专业教师利用科研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例如,学校在科学教育专业中建设了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创业中心,该中心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开发编程课程、设计教具。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第二,在专业化的社团当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过程当中特别强调专业文化与社团文化的对接,注重引导学生走从专业指导,到社团历练,到创业团体,再到实体运作之路。学院为每个专业社团配备了学生活动指导老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有效的社会调查和分析,帮助同学们在社团活动当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在多种平台当中实现创业梦想。学校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择优对好的项目进行一定的资金资助,帮助学生们实现创业,让好的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大楼,进行公司化运作。目前,学校形成了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探索专业科研项目、打造创新创业社团、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实现成功创业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思想已深入人心,创新创业在全校范围内已蔚然成风。

中教全媒体:近年来,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为高校发展的重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产学研协同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胡春光:第一,学校目前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探索“共建专业、共研课程、共训师资、共创平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体制。

第二,学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新模式,建设运行一批机制灵活、服务能力突出的产教融合新平台。目前,学校建设了三大产业学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为基础,和长沙晚报共建长沙红色学院;二是以基础教育发展部、继续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为基础,组建了现代教育发展学院;三是以电子信息类的应用性专业为基础,建设了现代信息产业学院。通过三大产业学院的建立,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以及创新链有机衔接,积极推进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

第三,学校依托产业学院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拓宽社会服务能力,深度融入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岳麓山国际大学科技城、湘江新区等,进一步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中教全媒体:学校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如何服务区域发展的?

胡春光:第一,学校依托专业发展优势,积极对接湖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和“三高四新战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了一批优势特色明显、运营机制灵活、服务能力突出的产业学院。学校的附属第一、第二小学是湖南省小学教育的品牌学校,是湖南省基础教育的“领雁”学校,学校放大两所优秀附属小学的品牌效应,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托管多所当地小学。通过校地合作办学实现了学校、地方政府、地方小学和社区的多方共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通过输出名校办学理念和先进管理模式,培养合作学校的教师队伍,促进了合作学校的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地方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与水平,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全域共享,满足了老百姓家门口“上好学”要求。

第二,学校打好红色文化品牌,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学校建立了红色文化学院,依托红色文化学院,积极在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研学教育等层面发挥作用,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第三,学校利用信息类专业的科研优势,服务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岳麓山国际大学科技城、湘江新区等区域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智慧乡村等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引企入教、引教入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迎接新科技革命发展机遇 致力建成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

中教全媒体:新的时代,大数据技术助力教育变革,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请问AI时代会给中国教育带来哪些变革?

胡春光:2019年,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提出,在信息化时代,为加快教育变革,发展AI智能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人工智能将来可能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人工智能未来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人才培养、教育管理、教育服务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优势,深度介入教育发展过程中。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介入到学生的课前测试,学习流程、课后测试、作业辅导等环节,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定位,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

人工智能最终会改变我们整个教育的生态,影响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但人工智能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我们始终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中教全媒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我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胡春光:第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一定要对接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了积极探索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交叉融合培养新机制。在非师范类专业中,实施3+1模式、订单式培养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在师范类专业中,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进一步深化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形成校内校外协同、职前职后一体、国内国外衔接、线上线下融合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小学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创新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优秀教师、卓越教师、未来教育家等方面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

第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改革,学校提出要精心打造分类培养、多元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充分发挥我校小学教师教育全国一流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强教师教育类专业。二是充分发挥人文艺术类学科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积淀,积极推进人文与理工类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学校将增设艺术与科学、数字出版、应用统计学等新专业,并以信息类学科为支撑,今年已经申报了人工智能专业,今后将继续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新专业。三是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设一批产业急需人才的新专业。

中教全媒体: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十四五”期间有哪些发展规划?

胡春光:“十四五”期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将全力建设“红色一师”、“品质一师”、“活力一师”、“幸福一师”,通过十年的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

第一,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在建设“红色一师”中取得新成绩。一是打造红色课堂,全面推进红色基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打造红色平台,不断提升一师红色文化的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三是培育红色文化,着力增强文化育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第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内涵建设,在建设“品质一师”中推出新举措。一是着力推进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专业建设提升计划、课程建设提质计划、产教融合推进计划、教风学风建设改进计划。二是着力推进特色引领,提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三是着力推进开放办学,增强对外交流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在办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基础上,在“十四五”期间还将新增两个合作教育项目。四是着力推进人才强校,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通过实施师德师风创优计划、增量靶向引才计划、存量优化提能计划、短板补齐融合计划等,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师资力量,建立人尽其责、岗尽其能、能进能出、动态调整的用人机制。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深化内部治理改革,在建设“活力一师”中迈出新步伐。一是深化机构编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架构。二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全员内生动力。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四是深化精细管理改革,提高治理效益效能。

第四,坚持美好生活指向,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在建设“幸福一师”中取得新成效。一是稳步提高职工待遇,持续增进师生福祉。二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校园品质。三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画好最大同心圆。四是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五是坚持正风肃纪,建设清风校园。

围绕“十四五”期间的系列目标,学校出台了综合改革方案,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改革、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改革、精细管理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确保将“十四五”计划落到实处。

2021年5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描绘了“四个一师”的新画卷。面向未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将奋力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再谱“红色一师”“品质一师”“活力一师”“幸福一师”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3060.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进入产品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