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院长专访 | 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李灯熬:聚焦山西省地方经济建设 打造新工科人才创新工程
作者:    浏览:12442

​全媒体视角

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李灯熬表示,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地方211院校和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有责任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大数据学院要将大数据产业链全面贯通,积极促进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同时,将学院办成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工科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李灯熬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张晓蒙

打造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工科学院

中教全媒体: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形成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和治学风格?

李灯熬: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提升,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的办学特色总结为四点:一是高端人才培养;二是基础理论创新;三是学科交叉融合;四是行业特色明显。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促进研究成果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推动大数据技术全产业链贯通发展,全力打造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工科学院。

学院的治学风格:明辨慎思、求真务实。始终秉持人才培养为本,教师能力为基,学科建设为根,服务地方为要的工作方针,抓好学风、促进教风、严格考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中教全媒体:您讲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产学研贯通式办学新体系的积极实践者和伟大发明人”这句话要如何理解?作为学院要如何去实现这一愿景?

李灯熬:以服务山西省地方经济发展为例,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致力于构建产学研贯通式办学新体系,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创新、科技发明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教师能力提升、双一流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四个领域形成一个有效地闭环。

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市场需求-承接企业项目-团队技术开发-知识产权落地-掌握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发展;让学生储备拥抱未来的能力和具有服务社会的本领,完成人才、技术落地,实现晋才晋用。

学生、教师、科研人员要实现:“学有所成、教有所得、研有所获”。以链式思维、载体建设、国际交流、校企交流为培养主线,采取本科生导师制、双导师制、学分考核制,并对课程实习、专业实践做出具体要求。如我院本科生需在4年期间完成6门课程设计及认知实习(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大数据挖掘课程设计、机器学习课程设计、深度学习与智能计算课程设计、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课程设计、人工智能项目综合课程设计、人工智能专业认知实习),获取6个实践学分(科技竞赛2分、企业实践2分、科技创新2分)。

中教全媒体:您是如何全力打造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工科学院的?

李灯熬:通过校企导师协同、本科生导师制、科技实践常态化等举措,实现专业建设服务产业需求、产教融合发展反哺教育教学新模式。搭建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产业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全要素谋划项目实施全过程,教师和技术人员全员参与科研实施;学院和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设高校企业融合攻关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群;举办专业性强多样化的科技类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进行科技竞赛学分制认定,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创建研产一体化平台,引进更多高端人才,提高与企业的产教学研深度融合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形成“以研促产,以产促研”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拓宽多元化产教融合

中教全媒体:在创建富有专业特色“校企合作、项目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您做了哪些尝试?

李灯熬:学院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依托大创、竞赛、参与教师科研等方式,让本科生提前接受研究生的基本能力训练,同时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落地。在人才培育结果上的指标要求:大三学生的大创实验项目结题指标是要有专利、论文、软著、作品等实际成果;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答辩时要基本达到专业硕士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升学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真正打造新工科人才创新工程。

大创项目选题来自与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的实际项目需求,企业负责提供项目的完成目标、结题指标和经费支持。这样就打通了产业技术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中教全媒体:大数据学院和企业多维度融合的新模式,取得了哪些成果?与文旅集团共建“智慧旅游与公共安全大数据研究院”的收获是什么?校企合作怎么才能真正有效?

李灯熬:大数据学院与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山西文旅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山西联通公司等展开密切合作,携手共建了5个校级联合培养基地、6个产业研究院、3个工程研究中心。

以“智慧旅游与公共安全大数据研究院”为例,通过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复合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文旅集团“平台+团队+项目+资金”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高人才的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使研究院力争成为全省在信息产业领域最高水平的人才汇聚、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交流的基地。

有效的校企合作依赖于:建立健全校企融合的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校企融合教育引导机制以及建立高效的产教融合一体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切实打通校企利益融合、校企文化融合、校企制度融合、校企技术融合、校企资源融合的关键壁垒。

中教全媒体: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探索的经典新模式是什么?与传统学科的产教融合有何异同?怎样注入新的活力?

李灯熬:传统学科产教融合主体均为学校、企业、政府;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坚持“双赢”原则,责任共担。而大数据学科产教融合则表现更强的出专业学科交叉性;更高的实训企业综合资质要求;更加强调技术创新、深度融通;更容易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更依赖地方产业、文化特色;先期投入大,人才培育周期长。

大数据产教融合迸发活力,关键在于拓宽多元化产教融合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为导向,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力度,支持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同时,全面激活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使之参与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多元人才一站式输送。

坚守教育初心 服务地方发展

中教全媒体:我国人工智能已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前沿,聚焦服务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和山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对照“云聚山西”“云惠山西”“云殖山西”和“云安山西”四大工程,大数据学院做了哪些积极尝试和服务?

李灯熬:学院聚焦服务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和山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对照“云聚山西”“云惠山西”“云殖山西”和“云安山西”四大工程,联合校内大数据相关科研力量,建设智能感知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大数据智能理论与工程研究中心、工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公共安全大数据研究中心、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团队。全院师生积极对标山西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太原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围绕数据资源、数据应用、数据产业、数据安全四个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计算基础理论与方法、智能大数据系统关键技术、智能感知与大数据关键技术、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智能制造与模式识别、数据与知识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并推动在工业大数据、社会治理大数据、医学大数据、空间信息大数据、公共安全大数据、能源大数据等多个行业中的应用。

中教全媒体:您多年深耕大数据教育这一领域,有哪些收获?坚守的力量是什么?

李灯熬:我国教育家陈嘉庚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我认为大数据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一环,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有着深远意义。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立德树人、寓教于乐,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是我始终坚持的初心和使命。

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致力于大数据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及山西新兴产业需求,围绕“1331工程”,建立和形成优势学科群和特色专业群,努力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据科学研发策源地、数据人才培养新高原、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和数据政策新型智库;孵化具有重大市场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产业化,助推山西大数据全产业链贯通发展,全力打造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工科学院。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268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进入产品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