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在行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未来教育高峰论坛”在长沙成功举办
作者:    浏览:14275

中教全媒体讯 11月4日,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部发起,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政府主办,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爱学堂承办,中教全媒体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未来教育高峰论坛暨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湖南省会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成功举办。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国家督学、云南省政府参事、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外联部主任陈伟,北京市名师协会副主席秦新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金芳,清华附中校长助理、CAP办公室主任侯进科,中国教师报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欣,爱学堂CEO汪建宏,中教全媒体副总经理崔建勋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主管领导齐聚长沙,共同探讨教育信息化应用与中小学教学改革等议题。

长沙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缪雅琴,长沙市明德中学校长刘林祥,天心区政府副区长黄会,天心区人大副主任谭文敏,天心区政协副主席黎晓玲,天心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巍,芙蓉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小红,岳麓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鸿,天心区教育局副局长何阳莉等长沙市有关领导也出席了会议。长沙市天心区副区长黄会女士为论坛致开场词。明德天心中学副校长阳淼主持会议。

长沙市天心区副区长黄会女士致开场词

信息化让中国基础教育出现新的拐点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张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研究者,解读了未来5-10年内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新中国的教育并不是从零开始的,它把旧教育加以改造,并汲取了苏联的经验。当时80%的人口是文盲,这是当时我们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张力说。1949年教育结构像是图钉,只有非常精英的人才能够接受教育;到了改革开放,已经演化为金字塔;到2015年,教育结构又变成了正梯形。中国今后还会朝着柱型和倒梯形来努力,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它结合线上和线下,更广泛地提供教育机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要求,“十三五”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公平。值得关注的是,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环境中,要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微课作为线上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工具,在未来教育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用互联网手段构建共生教育

国家督学、云南省政府参事、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

国家督学、云南省政府参事、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认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因教育而带来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史。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是近代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它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管理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人类教育发展到今天出现一个悖论。教育使人类文明,也使人类野蛮;教育使人聪明,也使人愚昧;教育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了社会渣滓;教育培养了清廉官员,也培养了腐败分子。这是因为人类同时存在两种教育,一种是共生教育,一种是独生教育。

共生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共生发展的教育。构建共生教育关系,要运用互联网手段,构建师生共生、生生共生、师师共生的教育主体共生关系;构建幼教、基教、职教、高教和终身教育的类教育共生关系;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共生关系;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生关系。

“互联网+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抓住的重要环节。” 罗崇敏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形成运用互联网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和掌握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方法和能力,熟练的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教学和管理;三是利用互联网手段整合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构建;四是建设学校互联网教育管理团队,谋划和组织实施学校互联网教育;五是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获得互联网建设的投入,进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断满足教育、学习和管理的需要。

高考新政背景下,混合式学习将成为常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金芳

“应试教育难以扭转,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难以落实,高考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也成为教改瓶颈。老高考导向下的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金芳指出现有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开发布,这应该是我国恢复高考30多年来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在高考新政背景下,我们的学校如何适应?教改向何处去?”陈金芳说,未来学校教有四个方向:班额小班化、教学个别化、教师专业化、技术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我国党和政府一向十分强调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2015 年7月颁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未来十年着力探索的方向: 一是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资源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 二是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原来总是强调通过教师流动来促进教育公平,但能够受益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人。在网络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的资源; 三是鼓励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之间能够无缝链接; 四是开展学历教育的在线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教育信息化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混合式学习将成为常态,包括:线上线下混合、个性化学习、大数据学情分析。上线下混合学习有利于整合各自优势,有利于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未来视角下的在线教育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外联部主任陈伟

“‘在教室里度日如年’曾有学生这些评价他的教室。”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外联部主任陈伟说,“迷失的课程”是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李芒教授曾这样评价课堂,“学生上课用电脑笔记本代替了纸质笔记本,老师看不到屏幕后面的学生在做什么事情。” 作为教育人,我们需要“让让知识生动活泼起来”,而互联网+正在改变世界,改变教育。《纽约时报》撰文称2012为MOOC元年,以Coursera、edX、Udacity等为代表的MOOC平台,及其背后的美国高水平大学领跑在线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首字母简写,它具有四大优点:多,跨专业、跨学校、跨国界、跨年龄;省,没有门槛,面向各类学习者;快,教学短视频、论坛、在线学习资料;好,知识体系,知识点,互动交流。 MOOC的概念指明了未来视角下的在线教育的四个方向——个性化、积成化化、智能化、国际化。个性化,为众多在线课程提供了路径;社群化促进了个性化学习;教育方法的积成化、智能化必将改变教育。为解决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促进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13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成立,随后清华大学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在线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将积极推进在线教育工作是学校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作为教育部在线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目前,国内已有62所高校采用清华MOOC试点混合式教学。习总书记在2015年5月23日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致辞中指出:“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外联部主任陈伟向明德天心中学授牌,明德天心中学成为“未来教育行动计划示范校”

面向未来,探索创新,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副局长何阳莉

“立城市之心,办面向未来的教育。”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副局长何阳莉首先介绍了天心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她说,信息化已经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要全面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必须做好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加强区域统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基础设备设施建设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基,天心区一直在信息化设备前瞻性和实用性之间努力寻找平衡,整体改善区属各校的信息化应用环境。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的形式、手段、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主体,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天心区得到优先考虑。天心区始终将教学应用视为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基于“流程再造”的理论,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促使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流程产生深度融合。天心区将学生的发展视为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发展成果遍地开花。

MOOCAP 让学生享优质教育

清华附中校长助理、CAP办公室主任侯进科

中国大学慕课先修课MOOCAP是依托慕课在线教育平台,面向高中生开展的基于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理念的先修课程体系。MOOCAP课程分为“学术志趣类”、“素质拓展类”、“专业导论类”三类课程。为了进一步推进MOOCAP的课程建设,使其更加广泛适应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2015年11月,由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7所高校为核心共建单位,联合19所高水平大学和29所全国重点高中,依托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官方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学堂在线,成立中国大学慕课先修课MOOCAP理事会,旨在促进高水平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领域发展、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及促进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MOOCAP课程由MOOCAP理事单位的教育教学专家和学科专家共同审定,分为“学术志趣类”、“素质拓展类”、“专业导论类”三类课程。“学术志趣类”课程是基于基础学科课程,课程内容集中我国最高水平大学最优质教育资源,立足于大学人才选拔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素质拓展类”、“专业导论类”课程,旨在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前了解大学的教育理念及专业设置,从而更好地适应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MOOCAP课程实现了“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与“CAP”(China Advanced Placement,中国大学先修课)的创新性融合,通过各大学建设的开放共享的MOOC平台,突破了时空和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将高校和中学联合建设的先修课程放上互联网,以其便捷性、高效性和低成本的特征,为公众尤其是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方式。

面向未来教育,重思教育技术

爱学堂CEO汪建宏

“互联网 + ,手机把一切连接在一起。”爱学堂CEO汪建宏说,纵观滴滴、小米、高德等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他们解决了这个时代的痛点,才成为行业巨头。 “所有创新都是从破坏落后规则开始,教育变革的需求最强烈,但是变革的难度最大、速度最慢、规模最小。”这是因为仅靠技术创新,不足以推动教育产业进步。教育行业需要的是全流程、全方位的生态创新,打破教育产业的边界,打破硬件与软件、平台、内容、应用的边界,需要连接师生,围绕“教”和“学”打造教育新生态。为此,爱学堂联合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部、清华附中发起“未来教育行动计划”,旨在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结合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依托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制度创新的成果,推进中国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应该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00后孩子热爱什么?爱学堂下发8000份调研问卷,得出了结论——“A站、B站、暴走漫画、十万个冷笑话”受到孩子们的广泛关注。00后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只有以孩子的视角研发产品孩子才喜欢,只有让孩子享受知识和美才能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热爱。在线教育的变革,不仅要变革教学内容,还要从教学平台、教学设计着力。从内容到生态,优质内容和“智能教学平台 + 智能学习平台”融合,实现“轻松教、快乐学”。10月14日,爱学堂联合清华附小成立全国首所互联网学校。以互联网技术,与清华附小共建“1+X网络课程”。教育改革还需要顶层设计,包括未来学校建筑规划、未来教师培训、学生个性化学习、公共服务教育云、人机交互设备、社区化的交流六大支撑。截止2016年7月,爱学堂用户已累计超过300万师生,教育平台资源服务22省,107个城市,超5000所学校,爱学堂微课更是重新定义了行业标准。 “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做一件伟大的事”汪建宏说,让我们一起书写历史、创造未来!

未来学校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教师报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欣

中国教师报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欣从生态学校之校园文化建构的背景、位置、内涵及作用、构建方略、工作展望等五方面,向大家全面阐述了生态学校之校园文化建构的理念、方法、操作流程、创新思维和将来的愿景。他认为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支撑构建学校的生态环境、课程体系,只有线上线下的融通才能整合2.0版学校。他明确了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当课程对待,指出家本课程、校园课程化是课程改革中实践课程与探究课程的必然选择,教师变学科讲授型教师为课程管理型教师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要在课程实施体系中积极构建学科课程平台和非学科课程平台,用校园文化的“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建构学校的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视觉文化、行为文化,构建绿化、美化、课程化校园,以三生(生活、生存、生命)教育为载体的内涵转化方略,培植三生内涵、生成三自能力、构建能力立方、健全人格体系,构建三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圈。

明德天心中学初一1615班未来课堂展示

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部研究员刘大伟

展示未来教育的模样是本次论坛重头戏。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部研究员刘大伟的协助下,明德天心中学数学老师李叶青现场成功展示了一场未来课堂的示范课。“未来课堂是高效、高端的课堂,是在现代化、信息化条件下对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刘大伟说 ,“未来课堂要求学校对传统课堂进行重构,以互动为核心,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教学更加融洽。”这场未来课堂的演示,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微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枯燥的课堂有趣化,我想这样的课堂肯定会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未来课堂将主导学生如何学习与思考,教师最大任务将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刘大伟说,好的教育一定是做出以孩子为中心的创新课程,为老师减负增效,在教学上创新,从而推动教育公平。

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提高长沙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与改革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明德天心中学副校长阳淼主持会议

——花絮——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178.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进入产品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