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院长专访 | 发挥优势、转型创新:人大继教院全员战“疫”,助力“停课不停学”
作者:    浏览:12882

全媒体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组织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办学单位,是学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平台,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桥梁,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丁凯

在前所未有的战“疫”大考面前,中国教育人如何坚守在教育发展战“疫”第一线?如何有力保障广大学生当下最迫切的教育需求?如何推动科技与继续教育结合,促进我国在线教育长远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把控质量、转型创新”的理念,积极发挥“成网结合”优势,作出了积极的回答。让我们一起走进“停课不停学”的人大继教院。

精准务实,多项行动积极迎战新型冠状病毒“战疫”

采取轮班、远程办公等举措,全力保障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

中教全媒体: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考验。作为双一流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在迎战新型冠状病毒这场“战疫”中,教育系统在行动。我们连线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丁凯,看看他们都开展了哪些行动? 

丁凯:人大继教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在上级部门和学校党委的部署下,第一时间建立疫情防控工作体系,构建了“全员协同、权责明晰”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学院成立由学院主要负责人牵头的疫情防控工作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教学协调组、学生联络组、执行监督组、传达落实组、权益保障组,对学院教职工健康状况和位置信息精准摸排并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建立“疫情防控”工作专群和视频会议群组,保证疫情防控信息畅通和工作方案举措的及时讨论。同时为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学院提前研判形势,制定和实施了各部门轮班和远程办公相结合的工作方案,为学院开展正常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成人学历教育方面,学院明确“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加强疏导”的学生疫情防控准则,第一时间安排教务管理人员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延迟开学、不得返校、做好防护等要求切实通知到每个学生。学院及时向教职工和学生发布了《成人学历教育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管理工作安排》,努力确保“停课不停学”的目标,通过“网上人大教学平台”展开教学、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展开。学院要求教师准备了充足的在线教学内容,并按原教学计划表展开。学院通知指导任课教师按规定时间完成在线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须在每个课堂既定上课时间进行在线辅导答疑,每次在线答疑时间不低于半个小时。任课教师纷纷表示,在线教学要按照学院要求进行,做到时间充足、内容饱满、讲解清晰、安排合理,保证学生获得与面授相当的感受。
在网络教育方面,网上人大发挥远程分散式在线办学的优势,实现正常开学。2020年2月10日如期开学,线上教学活动照常开展。由于学院服务体系完善,可以满足各类实际需求,疫情爆发以来,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学院先后发布了给全体师生的倡议书和各服务中心的一封信,详细通报了学院和服务中心近期远程办公的工作安排和防疫工作提醒,并推迟了一些集中考试。
中教全媒体:疫情期间,在确保教育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新举措?
丁凯:“战疫”期间,学院坚持“把控质量、转型创新”为理念的在线学习,主要是遵循成人学习规律,安排松紧有度、支持保障到位、注重学习时效、强化引导指导、创新方法手段的延期开学阶段教学,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学院的在线教学平台,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提出明确学习要求,确定时间安排,录制课程视频、音频,并在线上为学生提供指导、进行讨论交流。学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在线教学指导手册,组织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在线备课、在线批改作业及测试等技术技能的专门培训,为教师提供在线教学的各种技术支持服务,以保证在线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后还可以自主下载和回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网络教育方面,学院通过课程学习平台和移动端的在线办事APP系统,以及微信群、QQ群、直播平台、邮件、电话、BBS等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日常教学辅导、课程考试、学生支持服务、毕业论文等学习服务工作正常进行。此外,针对疫情,取证类课程辅导推出两项优惠政策,一是在学习期内的所有课程,学习期限免费延长半年;二是免费课程无限期延长。
加强校园疫情防控,加强师生人文关怀,减小疫情造成的恐慌心理
中教全媒体:疫情结束后,恢复面授课程,贵院计划如何消除面授学生受疫情影响的心理障碍?
丁凯:首先,学校和学院恢复面授课程的重要前提是疫情已经整体消除,全日制学生返校,学校一切运行正常。高校校园本身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和学习生活环境,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授课环境的安全、健康。其次,从公共卫生安全角度来讲,学校和学院届时都会加强教学场所和公共区域的消毒,保障学校环境的清洁卫生。此外,学院还将积极采取大教室松散座位或小班式授课,保证学员健康、安全的参加学习。学院也将在面授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如增加心理调适、课前导读、拓展训练、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逐步消除疫情给人们所带来的恐慌感和焦虑感。
中教全媒体: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措手不及,贵院在经历这场疫情考验过程中暴露了哪些问题?
丁凯:除了网络教育,学院的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中都是以面授形式为主,疫情的发生对我们的业务影响很大。好在多年积累的网络教育的软硬件优势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顺利“转身”,通过学院自主研发的成教云平台、智慧云平台及直播平台等迅速转为线上教学。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交互技术不完备、教师在线教学素养还嫌欠缺、教师由“主讲”变“主播”的心理准备不足、学生由线下转为线上的适应时间较长等问题。为此,学院已经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群组,专门安排技术人员来指导教师和学生解决相应问题。当然,有些问题的最终消失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纳入到高校继续教育整体转型的体系中去考察。
而在非学历培训方面,我们面临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学历教育少,甚至更难协调:客户和学院从线下完全转为线上的意愿过低,大家对在线培训普遍的观望和疑虑态度,优师名师对录播等形式的线上教学方式的抵触,客户和学员对于线上平台选择的分散性,线上教学的资源积累难以短时间与学员需求精准匹配、教育初始成本的激增……“转”中有“危”,但同时“危”中见“机”,这些问题也是高校发展在线培训需要深入思考并着力加以解决的。

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战“疫”期间,学院也根据客户和学员需要,适时设计并推出了一些疫情下的宏观经济形势、疫情下的企业应急管理、疫情下的政府危机公关与舆情应对、疫情下的员工心理调适等“破题式”的应急性线上课程,免费推给客户和学员,得到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同时,学院也与部分大型央企和金融机构培训客户等积极沟通,尝试开展网络在线培训,开设网络直播课等,探索网络平台建设和网上课程资源开发与合作等。

推进教育与技术相结合,积极拓展在线教育

中教全媒体:在疫情的影响下,您认为继续教育未来发展是什么?

丁凯: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发生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远的。可以说,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高校继续教育体系化革新以及继续教育模式的迭代。
我个人认为,当前高校继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品牌、质量、效益相统一的主体办学模式,通过画好“战略蓝线、品质金线、安全红线”,实现高质量、内涵式、有特色发展。这一模式的思维导图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凝练中国化、本土化的组织学习技术,以“开放、赋能、共创”为主要理念,高位整合师资、课程、机构、学员等培训资源,特别是要积极构建各种学习共同体;二是强化高校自身办学实践的内生性总结,以产教融合、教育现代化等为要素链,特别是锻造基于学科、学者、学友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创新思维下的新培训理念,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习价值链,当好“学习设计者”,特别是打造基于企业、产品、互联网等的“金课”体系。高校继续教育要基于组织战略和业务发展需要,“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开展培训,不断提高项目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实现“赋能组织、激活个体、读懂中国”的独特培训目标。

中教全媒体:您对线上教育的开展和未来发展有怎样的思考?
丁凯:关于在线教育,这次疫情的发生将倒逼高校继续教育对“触电结网”的急迫感与行动力。
新形势下,线上和线下的必然会加快整合。懂技术而不懂教育、懂教育而不懂技术的“错位”将极大的“互校”,强大的智慧教育技术与完善的教学教研体系的“速配”,双方可能会快速查漏补缺,填补自己的空缺和短板。未来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完善的教学教研体系的机构或将成为引领行业的“头雁”,高校继续教育在这一领域应该能够大有作为并大放异彩。
我个人观察,未来高校继续教育深入“触电结网”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以破解在线教育的“李约瑟之谜”。一是作为面授重要有益补充的名师直播课程,它能实现教学规模化和正反馈之间的平衡,是在线教育中最具“临场感”的教育形式,因此疫情之后直播课形式或将会成为面授的最重要“伙伴”和“第一替补”。二是作为门户展示、服务公益、客户公关、应急应用等多功能集于一身的微课体系,短视频或短音频制作周期短、师资顾虑少、篇幅精悍短小,观感爆发力强,利于学员碎片化学习,也更利于瞬时吸引眼球。三是作为点对点、定制化的行业联盟式在线培训平台,也即针对某一类行业群体的“虹吸式”大规模培训,这一方面一些高校已经有很好的实践可作资鉴,这类培训尽管单价低但规模大,立足专门行业使得边际成本低,聚集效应较强。四是依托自身学科优势的内容付费,某种意义上讲,在线教育其实和图书一样,属于兴趣型消费,学员买了不一定都看,看了也不会特别功利地去评估效果,但他还是会买,这是一种习惯、一种偏好,在这一方面,高校的特色学科特别是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更有可能实现流量共享量,让一个用户可能同时对多个内容感兴趣,以满足他对不同品类的内容需求。
在技术进化轴上,在线教育或将在规模化学习(如多维度学员划分、分级管理、交叉权限)、社会化学习(如行业性互补、动态交流、实时交互)、精准化学习(如学生画像、精准教学设计、大数据反馈)、游戏化学习(如荣誉感营造、积分体系构建、排行竞争)、圈子化学习(如学友推荐、原创资源推荐、校园文化推送、社交推送)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为此,高校继续教育应该拥抱以知识付费为代表的新业态,拥抱最活跃的市场服务主体,拥抱在线教育的质感、炫感、集成感,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技术下教育产品的持续迭代,努力推进智慧学习全新模式。
中教全媒体: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丁凯:首先要注意在线教育的“不可能三角”。宏观经济学领域有个著名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即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三者之间互相制衡,不可同时兼得。在线教育也存在类似的三角,就是:新增用户规模、用户留存率和培训收入,这三点之间相互矛盾,也不能兼得。“羊毛出在狗身上,然后让猪来买单”的所谓互联网营销怪圈,高校发展在线教育不能再往里跳。内容决定用户规模,效果决定平台价值。高校在线培训要往这两个方向努力,规模才能越做越大,用户的正反馈才会越来越多。
其次,要理解在线教育的“鞋适感”。民谚讲,鞋子穿着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最知道。用户也许无法说出自己的需求,但当用户看到一个产品,知道是好东西、能够很快学会用、用完还觉得比其他产品好,那么这就是一个好的教育产品。在线教育产品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反人性”,或者叫“反荷尔蒙”,就是讲教育产品做好了可能也依然还没粘度,比如,费了很多劲把产品做得特别好,但用户用了一下就丢掉了,客观的“囧境”在于online环境下没办法把学员关住。经济学原理认为,价格永远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此,以用户为中心是在线教育发展的不二法门。网易曾提出的“TEACH”理念或可成为大家的一种思路:“T”,Tools,指学习工具型门户带来的用户基础;“E”,Educator,代表与优秀的老师共赢;“A”,AI,人工智能,“C”,Content,高品质内容;“H”,Hardware,智能硬件。
最后,要明确在线教育并非面授的“掘墓人”。如果把在线教育与在线交易相比较,在线交易平台的流量可以被几十个的类目共享,用户在不同品类的消费需求可以同时被满足,但是教育的需求却人而异,比如一个有会计培训需求的人,对美术培训就很难有需求。所以一站式课程平台不会带来明显的流量规模效应,反而会因为入口过多导致用户体验变差。此外在线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交易平台,教育和零售不一样,教育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很高,用户没办法知道哪个老师好,只有机构用自身品牌为老师个人背书,承诺服务水准的标准化,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线教育的用户也不是在某处买了东西就离开,其整个学习过程都要在那里完成,不同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同,不存在通用解决方案,很难标准化。所以在线教育会改变教育领域,但是不会像在某些零售领域如像线上书店颠覆线下书店那样,发生绝对颠覆现象,它不是线下教育或面授的“掘墓人”,且B2B模式更适合高校的教育运行模式。

积极发挥教育培训优势、经验与特色

中教全媒体:自1937年陕北公学成立开展“国防教育”、进行干部“短期培训”“造就革命先锋队”发轫,干部教育培训一直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和“看家本领”,干部教育培训优势有哪些?

丁凯: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优势有:
一是聚焦培训需求、优化培养模式。紧密围绕干部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需求,依托人民大学雄厚的学科优势,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贴近客户实际,服务组织需求,聚焦能力提升,帮助学员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完善知识体系,掌握先进理念,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自我迭代能力,打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卓越的师资团队。近些年来,学院以建设一流师资库为目标,按照“高起点、有深度、专业化、善讲授、懂实操”为原则,构建了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师资团队,保障了培训的高质授课。人民大学自身拥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参与培训的教师,都是在全国同行中领先、且熟悉培训规律的专家。同时,在师资的配置上,我们更大程度地采用开放式办学,邀请一些参与政府顶层设计或政策决策的业内人士授课,使得培训讲授的观点更加鲜明。
三是先进的教学形式。课程和师资确定后,采取何种教学形式,对教学效果就有着重要的影响。我院的企业培训,突出“问题解决、注重实用、增强实效”的成人教育特性,注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采取专题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论坛教学、行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注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员之间知识、经验共享和交流,帮助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调立体培训体验,实现培训效果最大化。
四是一流的服务团队。学院作为高校中专门从事培训业务的办学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培训业务能力较强,工作热情饱满,精神状态昂扬;能深刻把握教育培训规律,通过参训对象分析,培训需求调查,精准设计培训课程,精确编制继续教育计划,并全力做好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中教全媒体:为了保证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发展目标高度一致,学院长期坚持委托制培训模式,即点对点、按需定制的培训,形成了哪些经验和特色?
丁凯:一是“总对总”。即与委托方总部进行接洽和沟通,读懂中国,赋能组织,激发个人,站在客户全局搞培训,通过开展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教育培训,扮演好组织学习设计者的角色。通过对国家部委或集团总部的角色职责或战略绩效情况了解,为总部和其他分支机构进行相关课程设计或模块搭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心对心”。“与客户一起成长”,力争成为客户的“外脑”,全程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组织建设,给企业提供反馈;根据学员在培训中提出的问题、对企业发展的思考,整理出报告提供给企业;作为产品附加值,帮助企业设计如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等,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或组织建设系统更加完善。
三是“点对点”。通过“咨询式/顾问式”的课程设计,注重打造翻转课堂的组织版本和培训模式,培训主题完全从企业提出的问题出发,一期培训就是一场企业诊断,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四是“线对线”。采取经纬度交织的培训方式,针对岗位与角色,将单位人才培养、岗位职能需求等与人员角色两条线交错在一起,形成综合的培训系统,把课程资源、师资资源根据企业需求进行重新匹配。这也是我们进行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尝试。
五是“面度面”。坚持“信息岛”式的角色定位,我们尝试在大样本服务量基础上进行培训案例的整合与输出,为同类型机构、相似主题的培训提供标准化、借鉴式、互通性的培训模块,初步搭建了相关性培训的大数据平台,以实现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
应该说,以政治引领力、岗位胜任力、团队执行力等“三力”一体的教育培训目标,以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学员(学员群的差异化匹配)、学长(优秀校友分享交流平台)等为主要特色的“三学”模式,是学院开展教育培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大职教”体系建设

中教全媒体:教育主管部门正在推动“大职教”体系建设,高校继续教育如何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丁凯:一段时间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在多个政策文件中提出“大职教”体系建设,要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实现普职融通、产教融通、校企融通、学历教育与培训融通,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这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继续教育给予提格升位: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特别强调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要协调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学校、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鼓励企业向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这些都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教全媒体: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大职教”体系建设中来?

丁凯:高校继续教育要在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可以说,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该是高校继续教育的“破题”笔锋着力之处。个人观察,下一阶段,针对“职教人”的培训,对劳动者的“职前教育”,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这三点或将是高校继续教育更好地参与到“大职教”体系建设中去的努力方向。

与国际继续教育相结合,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升级迭代

中教全媒体:国外相比,您认为我国的继续教育与国外继续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存在哪些差距?

丁凯:国外继续教育历史悠久且体系完备。这里仅从企业人才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的紧密合作的视角来分析。全球名企都把人才当作投资品,如几乎所有的世界五百强公司,都信奉“贝尼斯定理”,把人才当作投资品。新加坡航空每年花1亿美元培训员工;摩托罗拉花1.2亿,占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花2.25亿,占公司总开支的3%。“贝尼斯定理”提出:不把你的员工当成消费品,试着把他们当成投资品。工作是消费,培训是投资。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国外继续教育特别强调工作中学习。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是“Learning by Doing”,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但是,工作本身,并不是学习。只有从工作中提取出了可被重用的经验、教训、方法、逻辑、理论,才是学习。

国外继续教育发展,其实伴随着企业管理者对“正式的培训”的认识,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老板认识到培训很重要,自己满世界参加培训,但不愿意给员工花钱做培训。第二阶段,公司认识到培训员工很重要,建立了培训体系,甚至企业大学,开始有专门的培训部门,和专项的培训预算。这个部门的出现,是把员工从消费品,变为投资品的重要分水岭。第三阶段,公司终于认识到,投资员工培训,最大的受益方是公司。于是,很多公司把员工每年正式培训天数,纳入绩效考核,强调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牺牲员工培训。

如,英国制造业与大学的强强联手,也是一种很主流的学习方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就成立了先进的制造研究中心AMRC,专门为制造业工人提供机械制造、维修等方面的专业课程。AMRC目前已经与100多家企业展开合作,比如波音、劳斯莱斯、空中客车等大型企业,都是它的合作方。

以此为鉴,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要充分立足于终身学习与产教融合,主动出击,对劳动者政治素养和职业技能需求进行精准培训,并结合各种高科技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给劳动者、企业和整个行业带来不断升级迭代的活力。

“冬之所掠,春必还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的全面部署和重要讲话精神,为全体人大师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面对公共危机,人民大学迅速做出反应,快速制定应急预案,在非常时期坚持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责的履行。在学校整体部署下,人大继教院坚守初心使命,积极转型创新,迎难而上,全员战“疫”,努力在这场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文/曹艳 中教全媒体)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2607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进入产品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