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道凯:打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
作者:    浏览:13641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贯彻中央要求,强化升级统筹,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内涵建设,努力发展更高水平、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省域高等教育。

顺应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提升高等教育的满意度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分类特色发展。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有机衔接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同时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院”“产学研战略联盟”等人才培养计划,并完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还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形成了由专职教师、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动态优化的创新创业就业教育通识课程群;构建国家、省、学校和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力争使每一位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一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建成60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为推进多样特色发展,我们坚持本元回归,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办学自主,以综合改革为契机,将办学的核心自主权还给高校;坚持产教融合,引导普通本科高校以及研究型大学的部分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坚持“一流”建设,同时注重高水平和研究型大学的差异性,推动形成协调发展、质量优良的高等教育体系。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升高等教育的契合度

我们通过构建科学分类体系,推动全省高等学校形成“一体三维九类”的格局:第一维为本科院校,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维为高职院校,按产业面向再细分为服务一二三产业的4个类型;第三维为开放大学,分为省级和市县两个层次。

从布局看,苏南地区高校数量较多,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苏中、苏北相对缺乏。我们不断优化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实现全省13个省辖市本科高校全覆盖,同时坚持将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苏中、苏北倾斜,苏中、苏北高校总数达到48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3.8%,还有6所独立学院从南京迁移到苏北、苏中中心城市与苏南县区办学。

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我省对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给予立项支持,并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鼓励高校增列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发展潜能明显、有利于结构优化的学位授权点,近两年通过动态调整共撤销博士和硕士学位点45个,自主增列相应学位点31个。

在稳定规模的同时,新增高校事业规模重点向高层次创新型和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倾斜,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目前江苏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研究生和本专科生结构比例接近1∶12。

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贡献度

目前,江苏有普通高校总数142所,在校大学生190余万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采取多种优惠措施,留住毕业生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2016年,江苏普通高校毕业生54.8万人,除了升学、出国、应征义务兵等原因,实际需就业的毕业生为43.9万人,其中留苏就业人数为33.9万人,占总数的77.2%。2016年省内13个设区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显示,留在所在市就业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城市。

在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过程中,高校共承担重大科研项目1616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208项;重要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58项,授权发明专利1.08万件;突破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881个。“十二五”以来,全省高校共参与承担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356项,占全省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签订“四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11.1万项,合同成交额399.5亿元。

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的开放度

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我们认真落实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援任务;同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建立了长三角教育联动机制,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长三角高校“交换生计划”,努力做到同类、同层次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

目前,江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349个,占全国总量的16%,其中高职高专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占25%,均居全国第一。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培养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国际化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2010年以来,14万余名来自181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在江苏的80余所高校学习。同时,江苏部分高校“走出去”办学,积极输出中国语言文化和高等教育。

加强省级统筹,提升高等教育的保障度

一流的高等教育,必须有一流的条件保障。

首先,强化制度保障,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核准公布86所公办高校章程,“一校一章程”格局基本形成;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加强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积极支持相关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作用。

其次,强化师资保障。以江苏特聘教授为引领,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育平台,目前已选聘7批334名江苏特聘教授,85%来自海外高水平大学或顶级科研院所;以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采取“领军人才+团队”的模式,造就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动教学名师建设工程,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61人,省级教学名师281人。

再其次,强化技术保障。大力推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泛在化的智慧教育环境。目前,江苏已建设在线开放课程350门,2017年又新增立项再建设400多门。与此同时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目前江苏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16个,省级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96个。

最后,强化投入保障。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和投入机制;研究制定以绩效为导向的拨款机制,优化资金分配和管理方式,引导高校将发展模式从“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滚动支持所有本科高校实施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协同创新和特聘教授四大专项,确保今后几年年度专项经费总额保持在17亿元左右。此外,还将进一步优化整合省级财政教育专项,动态优化调整经费支出结构。

(作者: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进入产品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